[发明专利]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13771.2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1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广;刘士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山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8;H01M10/6556;H01M10/6554;H01M10/6551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天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4 | 代理人: | 王海滨 |
地址: | 518105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面 散热 液冷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包括板状本体,板状本体由正面板和背面板拼接而成,内部形成液冷腔;正面板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进液管和出液管,在进液管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与液冷腔内部连通的出液孔;在液冷腔内设置有至少两排扰流板,扰流板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的中部区域;正面板内壁上设置有铲制而成的散热翅片,背面板内壁上也设置有铲制而成的散热翅片,背面板内壁上的散热翅片和正面板内壁上的散热翅片相互交叉,外部的热量经过板状本体和板状本体内壁上的散热翅片传递至液冷腔内部,再经液冷腔内部的循环冷却液将热量带离。本发明的液冷板,提升了液冷腔内部冷却液的充分流动性和双面导热散热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冷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
背景技术
在能源和环境危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政府和汽车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发展电动汽车,以降低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和减轻排放。电动汽车以车载化学储能系统提供电能,这些车辆的性能和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也对其所装配的电池系统有很大依赖。电池温度上升会影响电池单元的寿命和稳定性,高温会加速电解液的消耗、电极和隔板的老化,电池芯在高温下老化速率会明显快于低温部分。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池液冷系统方式选择中,液冷是主流的液冷系统,相比较风冷而言液冷效率高,节省空间。传统的动力电池液冷板为上部平面下部焊接散热扁管或上下平面中间焊接散热扁管的结构,这种管结构液冷板生产简便,但成本较高,流道长,散热均匀性一般(流道越长,会导致流道后程积攒的温度越高),传热散热效果一般,且需要设计加强结构保证液冷板总成的结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双面散热液冷板,包括板状本体,板状本体由正面板和背面板拼接而成,内部形成液冷腔;
正面板的其中一侧设置有进液管,与其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出液管;所述进液管的一端为进液口,在进液管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与液冷腔内部连通的出液孔,所述出液管的一端为出液口;
在正面板或者背面板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两排扰流板,扰流板与进液管或者出液管相平行,扰流板设置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的中部区域,每排扰流板上设置有多个流道孔,且相邻两排扰流板上的流道孔是交错布置的;
正面板内壁上设置有铲制而成的散热翅片,背面板内壁上也设置有铲制而成的散热翅片,背面板内壁上的散热翅片和正面板内壁上的散热翅片相互交叉;
所述的进液管上的出液孔的排布方式为:由进液管的进液口至另一端的排气口方向,相邻出液孔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液管的进液口相对的另一端设有排气口,排气口设置有螺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距离进液管进液口最近的一个出液孔与进液管的进液口之间的距离为3-4cm;距离进液管排气口最近的一个出液孔与进液管的排气口之间的距离为2-3c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扰流板每侧包括多排散热翅片,各排散热翅片之间保持一定间距形成横向流动通道,每片散热翅片都是纵向设置的,相邻两片散热翅片之间的间隙形成纵向流动通道,其中,所述纵向是指与进液管或者出液管垂直的方向,所述横向是指进液管或者出液管的长度方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出液管上的排液孔的数量为一个,排液孔设置在进液口的斜对角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液管的进液口和出液管的出液口为同侧布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液管的内侧壁采用阶梯面结构,出液管的内侧壁也采用阶梯面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背面板的左右两侧具有折板,用于与正面板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山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山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137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