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璃壶成型装置及成型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1408852.3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05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苏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东来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23/00 | 分类号: | C03B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刘娟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璃 成型 装置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玻璃壶成型装置及成型工艺,玻璃壶成型装置包括工作台、定位装置、顶压装置;玻璃壶成型工艺包括胚体定位及加热角度调整、局部加热、初步顶压、加力顶压和切削成型等步骤;通过对传统高硼硅玻璃壶制作工艺的改进,使玻璃壶更具创新性、实用性、美观性;相比熔接技术,本方案能够提高壶嘴与壶身连接的顺滑度,使壶嘴与壶身呈一体化,不仅可提高美观度并且利用玻璃壶倒水时更为流畅,突破传统高硼硅耐热玻璃壶的壶嘴制作工艺的局限性,制作工序相对简单且易于控制壶嘴部位的规格和外观个性化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壶制作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璃壶成型装置及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玻璃壶身成型生产线主要由玻璃熔炉箱、剪料装置、导料装置、料饼压制成型与送料装置以及玻璃壶身成型装置组成。玻璃壶胚体制作完成后,需要加工壶嘴;目前市面上的高硼硅耐热玻璃壶的壶嘴通常位于玻璃壶主体的侧面,其壶嘴制作工序相对简单;在玻璃壶主体制作完成之后,在玻璃水壶上通过熔接玻璃棒或玻璃管吹拉出造型的方式设置玻璃壶嘴;采用熔接工艺的玻璃壶在制作完成后,玻璃壶与壶嘴之间的壶嘴存在明显焊接痕迹,外观线条显得十分生硬,不美观,且倒水不够流畅。此类引嘴制作工艺流程相对繁琐,对成型的技艺要求很高,成本高,且多数为手工制作很容易产生成品率低的情况,外观会存在一定的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种玻璃壶成型装置,能够对玻璃壶进行壶嘴加工,使壶嘴与壶身呈一体化;具体方案是:
一种玻璃壶成型装置,包括工作台、定位装置和顶压装置;所述工作台包括立体框架和加热调节组件,所述加热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端部之间通过第一球铰相连,所述第一连杆远离第一球铰的一端通过第二球铰连接于立体框架一端;所述第一球铰和第二球铰上设有固定第一球铰或第二球铰的角度调节螺栓;所述第二连杆远离第一球铰的一端设有喷头安装架,用于对玻璃胚体进行局部加热的喷火枪固定于喷头安装架上;所述定位装置包括滑动设于立体框架上端的定位框,所述玻璃胚体开口朝下倒置放置在定位框上,所述定位框上还设有固定玻璃胚体并沿竖向布置的上定位杆和下定位杆;所述顶压装置包括活动套设在下定位杆上的顶压套,所述顶压套外周连接有能够在竖直平面上转动的顶压筒,所述顶压筒内穿设有顶压螺杆,所述顶压螺杆前端设有顶压玻璃胚体受热软化部分的顶压头,所述顶压筒内转动设有与顶压螺杆螺纹配合的传动螺套,所述传动螺套传动连接有驱动电机,当所述传动螺套转动时,所述顶压螺杆沿顶压筒延伸方向移动。
本技术方案中:玻璃胚体可利用玻璃壶成型装置进行壶嘴加工,在加工前玻璃胚体可开口朝下放置在定位框上,并通过上定位杆和下定位杆进行固定;在壶嘴加工时需要对壶嘴成型位置进行加热,使玻璃胚体局部软化,在加热前需要调整加热调节组件角度和高度,用于加热的喷火枪通过喷头安装加固定于第二连杆前端,同时通过转动第一球铰和第二球铰调节喷火枪喷火角度。在加工壶嘴时,利用顶压装置在加热区域快速顶出壶嘴造型,顶压装置的顶压螺杆能够实现高度调整和转动角度调整,可根据不同规格的玻璃胚体调整顶压螺杆的顶压角度和高度。在顶压过程中通过电机转动驱动传动螺套转动的进而带动顶压螺杆顶压玻璃胚体受热区域,传动螺套在转动时可将其回转运动转化为顶压螺杆的直线运动,使壶嘴与玻璃胚体之间一体化成型;进而提高壶嘴造型的美观度。
优选的,所述下定位杆与定位框螺纹配合,所述下定位杆上端活动连接有用于支撑玻璃胚体内顶壁的下定位块,当所述下定位杆周向转动时,下定位杆可沿竖向上下移动;所述上定位杆下端活动穿过定位框并与固定于定位框上的定位套转动配合,所述定位套上螺接有用于固定上定位杆的定位杆预紧螺栓,所述上定位杆上端设有与下定位块相对布置的上定位块,所述上定位块能够抵靠在玻璃胚体上端面。上定位杆和下定位杆能够将放置在定位框上的玻璃胚体进行固定,在上定位块与下定位块的紧压和支撑下,防止玻璃胚体发生移动,提高壶嘴成型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东来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东来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88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三轮车组装用工装
- 下一篇:一种耐高温阻燃卡条结构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