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进气系统及进气控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406357.9 | 申请日: | 2019-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2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 发明(设计)人: | 邑伟;陶玲;谢远来;汪金新;张照元;唐宁;张进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F04B41/02 | 分类号: | F04B41/02;F04B37/14;F04B39/10;F04B39/16;F04B49/06;F04B3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 |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真空进气系统及进气控制方法,包括有供气单元、传输单元、控制单元、供气终端,所述的供气单元包括有气源、手动截止阀、减压阀及相应连接管路组成,气体从气源经手动截止阀,减压阀调整相应压力进入传输单元;所述的传输单元包括有传输管、绝缘套管、过滤器、气动阀组成;所述的控制调节单元包括有减压阀、电磁阀、流量采集器、控制器组成;所述的供气终端包括有真空转接头、真空角阀、真空接头。本发明系统组成简单,安装拆卸方便,无需复杂的电子仪器。用户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气源,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工作安全稳定可靠,真空密封性好,自动控制,操作方便简洁,可实现任意时刻自动安全进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和控制领域,主要涉及一种真空进气系统及进气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一个处于高真空状态的装置来说,内外的压差很大。由于维修,更换内部器件等原因,要打开真空装置。但开装置之前,要先对装置放空,使内外压差一致。否者,贸然打开真空装置,不仅会损害内部器件,对操作人员来说还会有危险,尤其是大真空装置。要放真空,就要进气。考虑到经济安全等因素,在放真空时,会对真空室内部注入氮气。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有时根据实验需要,要对处于高真空状态装置内部进气,注入氮气,当真空恢复到接近大气状态时,然后再进行抽真空,如此反复多次,进行真空置换。
现有的真空进气方式就是把带有截止阀的气动管与真空装置进气口相连结,在需要进气时,手动打开截止阀。打开截止阀时,要注意开度的大小,初始时的进气量不宜过大,以防对内部部件造成冲击;当进气一段时间后,开度调大,加大进气量。当真空室内部的压力接近大气压时,就要立即关闭截止阀。否则,当真空室内部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一方面容易对内部器件造成损伤,一方面会使真空室上的安全阀动作,释放多余气体,从而会使真空密封出现问题。此外,现有的监控真空室内部压力的方法是通过连接在真空室上的规管与真空计来观察,但是气体成分的不同会造成真空测量有很大差异,无法准确反馈真空室内部压力。这就使得我们无法准确判断是否要关闭进气截止阀。由于,这种进气模式需人现场操作,而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现场不允许进入,这会大大影响实验进度。而且,该进气过程所用时间较长,需要工作人员时刻关注,较为劳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真空进气系统及进气控制方法,来实现实时真空进气。它能够简洁快速的安装,能够很好的配合进气与抽气,能够实现自动控制开关,能够与电脑连接,可以远程监控工作状态,并实现手动与自动控制的随时切换。能够防止大气进入,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真空进气系统,包括:供气单元、传输单元、控制单元、供气终端;
所述的供气单元包括气源、手动截止阀、第一减压阀及相应连接管,所述的气源的第一出气孔经不锈钢管与手动截止阀相连接,手动截止阀再通过连接管与第一减压阀相连接;所述的传输单元包括有多段传输管、绝缘套管、过滤器、气动阀;前述供气单元的减压阀出口与传输管卡套连接,经过传输管连接到绝缘套管,同样该连接也是卡套连接;绝缘套管出口再通过传输管与过滤器卡套连接,过滤器的出口则通过传输管与气动阀连接;所述的控制单元包括有第二减压阀、电磁阀、流量采集器、控制器;前述的气动阀后方连接有流量采集器,流量采集器通过数据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输出端通过数据线与电磁阀连接;气源的第二出气孔通过不锈钢连结管与第二减压阀相连接,第二减压阀出口接到电磁阀入口,电磁阀出口通过供气管与气动阀顶部相连接;所述的供气终端包括有真空转接接头、真空角阀、真空接头;前述流量采集器出口通过真空转接接头与真空角阀相连接,真空角阀出口通过真空接头连接到真空室。
进一步的,所述的传输管及连接管均采用不锈钢洁净管,连接方式采用卡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传输单元的绝缘套管,两端为卡套接头,便于连接;内部为编织管,能够承受预定压力,且能够隔绝绝缘套管两端的电位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63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