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物模型构建方法及其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02982.6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7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田爱平;刘志华;邹媛媛;张西辉;陈路晓;刘璐;陈艳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五和博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3/24 | 分类号: | A61K33/24;A01K67/0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物 模型 构建 方法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皮损动物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动物腹部进行脱毛处理;(2)在脱毛处封闭涂抹NiSO4溶液致敏;(3)将动物背部进行脱毛处理;(4)在脱毛处封闭涂抹NiSO4溶液进行激发,其中,所述脱毛处理包括剃毛和/或涂抹脱毛膏,优选地,所述脱毛处理为剃毛后涂抹脱毛膏,所述脱毛膏选自自制脱毛膏和/或市售脱毛膏,优选地,步骤(1)和(3)中使用的脱毛膏不同,更优选地,步骤(1)和(3)中使用的脱毛膏的成分和/或成分含量不同。本发明的模型构建方法简便易行;构建的模型能够可靠有效地用于皮损药物实验;且模型持续时间较长,能够提供较好的给药窗口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一种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用途,具体涉及一种皮损动物模型构建方法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皮损一般是由外界物理或化学物质破坏、病原微生物感染或体内病变等造成的皮肤损伤,包括各种皮肤外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皮炎(例如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非特异性皮炎)等。其中包括丘疹、脓疱、肿胀、疼痛、红斑、皲裂、肉芽肿、干燥、瘙痒、脱屑等皮肤反应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皮损多数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肿瘤治疗引起的皮损,目前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化学治疗及其联用的方式,但以上治疗方式无论单一或联用均常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其中皮损最为常见。根据报道,大约60%-70%的肿瘤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因不同目的接受放射治疗,在单纯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大于80%,合并靶向药物治疗时,皮损的发生率及损伤程度均会明显加重,表现为红斑、水肿、瘙痒、灼痛;甚至出现水疱、糜烂或浅表溃疡,一般于1~3个月才自行愈合,严重病变可形成深溃疡,病变延伸至皮下组织、骨和内脏;靶向药物皮肤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大于50%,严重者约占20%-30%;化疗过程中,化疗药容易渗透到患者皮下,引起皮肤呈现红肿、刺痛等皮肤毒性反应,外渗一旦控制不好,轻者局部组织肿胀刺痛疼痛,重者则无法愈合,甚至影响到关节部位最终致残。
吴静等报道了西妥昔单抗相关性皮肤反应最典型的表现为丘疹脓疱型皮疹,此外还表现为红斑、湿疹、皮肤干燥、瘙痒、光过敏、皮肤皲裂、色素沉着、指甲改变、毛发生长紊乱等。根据不良反应常用术语标准,痤疮样皮疹定义为出现丘疹和脓疱为特征的皮肤病变,主要分布在面部、头皮、上胸部和背部(吴静,邱萌.西妥昔单抗相关性皮疹的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5,28(06):366-370.);陈绍芳等研究表明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早期,患者皮损处的内皮细胞可出现增生、肿胀,胞浆中可形成大量的空泡,内皮细胞的间隙可明显增宽,局部毛细血管的管壁可增厚,该处的管腔可变窄甚至闭塞。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瘙痒、干性皮炎、湿性皮炎、脱皮甚至感染等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症状(陈绍芳.为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所致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使用贯新克进行治疗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09):28-29.);胡艳等报道皮肤接受照射3一10Gy时出现红斑,10~12Gy时出现干性皮炎,12~25Gy时出现湿性皮炎。皮肤接受高能量的物理放射线,直接损伤人体的表皮细胞DNA分子,使其氢链断裂,单链和双链断裂及形成交叉链;连续放疗,使断裂的细胞链得不到修复而形成轻度局部疼痛,重者表皮红肿、水泡、感染溃烂,甚至终止放疗,影响疗效(胡艳,倪晨,易华,陈锐深.金虎膏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病理学机制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01):252-253.);EGFR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比较常见的有皮肤瘙痒、皮肤干燥、面部色素沉着、皮疹、痤疮、指甲及甲周改变(甲沟炎、甲裂)、毛发生长的调节异常(脱发、睫毛粗长卷翘、面部多毛)、毛细血管的扩张等。痤疮样皮疹是最常见的皮肤毒性反应(李鑫,汪品嘉,姚文秀.EGFR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7,v.30(06):69-74.)。使用EGFR抑制剂后的痤疮样爆发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真皮层发生化脓性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尤其是滤泡层,但皮脂腺通常不受影响(Yano S,Kondo K,Yamaguchi M,et al.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of EGFR in Human Tissue and theEffect of 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ion[J].Anticancer research,2003,23(5A):3639-3650.);EGFR抑制剂所致皮肤毒性反应众多,其中痤疮样皮疹最为常见、严重(Hu JC,Sadeghi P,Pinter-Brown L C,et al.Cutaneous side effects of epidermal growth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Clinical presentation,pathogenesis,and managemen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2007,56(2):0-326.);有研究发现厄洛替尼(特罗凯)所致皮疹病理表现可分成4个阶段:(1)皮红肿和皮肤敏感性增加;(2)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和局部浸润;(3)T淋巴细胞增多的丘疹脓疱;(4)硬皮症。病理表现主要为:(1)表皮炎性细胞浸润并包绕过度角化和扩张的毛囊管;(2)表皮层化脓性毛囊炎伴上皮细胞层破裂(宋亚中,徐央波,邓博,et al.厄洛替尼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小鼠模型建立[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7(1));多激酶抑制剂(MKIs)是一类新型多靶点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证实其对于肾细胞癌、肝细胞癌及胃肠间质肿瘤均有效。MKIs治疗后最常见的副反应是皮肤毒性反应,包括手足皮肤反应(HFSR)、脱发、瘙痒、红斑、口腔炎,甲下线状出血,干燥病等。在MKIs类中,索拉菲尼和苏尼替尼的HFSR发生率最高,为9%-62%(邓博,贾立群,李玲.靶向治疗药物多激酶抑制剂导致的手足皮肤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0(23):7-10.);索拉菲尼致HFSR的临床特征为:手足的麻木感、麻刺感、烧灼感、红斑肿胀、皮肤变硬、起茧、起疱、发干、皲裂、脱屑(温英起.多激酶抑制剂索拉菲尼引起的手足皮肤反应[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03):41-43),病理研究表明:58.3%活检标本显示水平层成角质细胞坏死,早期(治疗30d内)累及粒-棘层细胞改变;晚期(>30d)导致角质层病理改变,少数出现轻微汗腺毛囊改变,极少数出现鳞状上皮化生(Autier J,Escudier B,Wechsler J,et al.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Cutaneous Adverse Effects ofSorafenib,a Novel Multikinase Inhibitor[J].Archives of Dermatology,2008,144(7):886---892.)。迄今为止,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肿瘤治疗相关皮损的西医治疗有效率不足20%,仍有约10%的患者因严重皮肤毒性反应减药,1%-3%被迫停药,中医虽有较多针对此类皮损的报道,但多为院内制剂,处方不统一,制备工艺、剂型、给药途径尚待改进。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病机制、评价治疗药物的必不可少的实验工具,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用于相关皮损研究非常重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五和博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五和博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29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钻井安全密度窗口的确定方法及设备
- 下一篇:一种系统启动方法和计算机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