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间接空冷机组烟塔合一烟囱高度的获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402760.4 | 申请日: | 2019-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47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 发明(设计)人: | 鲁凤鹏;郝天明;薛常海;丁力;田文鑫;孙宝泉;孙志强;马彬;李彬;赵峰;赵光士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能秦皇岛热电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30/20;G06F111/10;G06F11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0 | 代理人: | 张黎 |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间接 机组 合一 烟囱 高度 获取 方法 | ||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烟塔合一烟囱高度的获取方法,采用风洞物理模拟获取烟囱高度:将冷却塔模型和烟囱模型置于风洞中,在不同的环境风速、烟囱高度的条件下,采用释放示踪烟雾的方法,观察并记录烟气在冷却塔内的抬升、扩散和排放情况,定性地确定最佳烟囱高度;用粒子图像速度场仪测量塔内气流及烟气的速度分布,定量地获得不同条件下不同高度烟囱的排烟状况,该方法能够在在不同的环境风速、烟囱高度的条件以及不同工况下,定性地确定最佳烟囱高度,定量地获得不同条件下不同高度烟囱的排烟状况,其步骤简单,操作快捷,实验过程直观,能准确的获取到烟囱的最佳高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电厂排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间接空冷机组烟塔合一烟囱高度的获取方法。
背景技术
烟塔合一技术,即取消火电厂中的烟囱,将脱硫后的烟气送入自然通风冷却塔与冷却塔气流一起排入大气中。烟塔合一技术利用冷却塔巨大的湿热空气上升气流对脱硫后的净烟气形成包裹和抬升,从而促进烟气中污染物的扩散。采用该技术可以省略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再热器和烟囱,大大简化了火电厂的烟气系统,减少了设备投资。
烟塔合一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德国,目前其已发展成了一项相当成熟的技术。随着我国烟气脱硫技术的广泛应用,烟塔合一技术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2006年12月国内第一个应用烟塔合一技术的工程投运,至今,已有数十台机组采用了烟塔合一排烟技术。
湿法脱硫后的净烟气仍含有一定量的SO2、SO3、NOx、HF、HCl等有害气体,含有有害气体的净烟气会在冷却塔塔壁上凝聚,对冷却塔内壁产生强烈的酸腐蚀。所以,如何设置冷却塔的排烟烟囱,是烟塔技术应用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排烟方式拟采用两机合用一座空冷塔的烟塔合一时,2台机组各用一只烟囱排烟。由于采暖季节,热能中的大部分要对外供热,而且最严酷的工况下,可能只有一台机组运行。这时,空冷塔内的气流速度很低,按通常的烟囱高度设计,可能会造成烟气在空冷塔内长时间滞留,从而带来烟气对空冷塔内壁的腐蚀问题。为了防止在最不利工况和环境条件下出现这种情况,需要一种可靠的获取间接空冷机组烟塔合一烟囱高度的方法。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具体为一种间接空冷机组烟塔合一烟囱高度的获取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间接空冷机组烟塔合一烟囱高度的获取方法,该方法步骤简单,操作快捷,实验过程直观,能准确的获取到烟囱的最佳高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间接空冷机组烟塔合一烟囱高度的获取方法,采用风洞物理模拟获取烟囱高度:将冷却塔模型和烟囱模型置于风洞中,在不同的环境风速、烟囱高度的条件下,采用释放示踪烟雾的方法,观察并记录烟气在冷却塔内的抬升、扩散和排放情况,定性地确定最佳烟囱高度;用粒子图像速度场仪测量塔内气流及烟气的速度分布,定量地获得不同条件下不同高度烟囱的排烟状况。
本发明如上所述的间接空冷机组烟塔合一烟囱高度的获取方法,进一步的,采用完全相似的相似准则确定风洞物理模拟的实验参数。
本发明如上所述的间接空冷机组烟塔合一烟囱高度的获取方法,进一步的,由几何相似确定空冷塔模型和烟囱模型的几何尺寸。
本发明如上所述的间接空冷机组烟塔合一烟囱高度的获取方法,进一步的,按如下公式,根据原型流动的升速确定模型烟气出口升速和空冷塔内气流升速,
本发明如上所述的间接空冷机组烟塔合一烟囱高度的获取方法,进一步的,按如下公式,根据速度比相等确定模拟试验的水平风速,
本发明如上所述的间接空冷机组烟塔合一烟囱高度的获取方法,进一步的,由模型对应的烟气排放速度计算出模拟试验的烟气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能秦皇岛热电有限公司,未经京能秦皇岛热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27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