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分仪加热温度的预测算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00272.X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6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施峰;蔡天宇;曹煜平;曹意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豪斯仪器(常州)有限公司;奥豪斯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3/32 | 分类号: | G05D23/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亮 |
地址: | 213125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分 加热 温度 预测 算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分仪加热温度的预测算法,其通过预测算法向导,选择针对有目标水分值的样品或无目标水分值的样品,采用逐步升温的方式加热,从加热数据计算预测加热温度,并加热验证所述预测加热温度,直到预测满足客户要求。本发明水分仪加热温度的预测算法可以自动、高效、快速地为常见物料样品(采用水分仪测试水分)预测加热温度,无需人工干预。其针对无目标水分值或有目标水分值的情况,采用本发明的基于重量变化趋势判断及加热温度时间转化的水分仪测试预测算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预测的成功率,可为用户提供自动化的程序算法,且方便高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分仪加热温度算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分仪加热温度的预测算法,基于样品重量变化、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等物理量。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测量水分值传统的方法是烘箱法。烘箱法通常采用105℃作为烘箱温度。其具体方法为:首先需要测量器皿的干重;
将器皿在烘箱内烘1小时,取出放在干燥皿0.5小时,称重并记录重量,再次重复上述步骤,如最近两次测试的重量差别小于2mg,器皿的干重取最近一次的测试重量,否则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满足条件;
在器皿内添加样品并称重记录湿重,在烘箱内烘4小时,取出放在干燥皿0.5小时,称重并记录重量,再在烘箱内烘1小时,取出放在干燥皿0.5小时,称重并记录重量,如最近两次测试的重量差别小于2mg,干重取最近一次的测试重量;
否则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满足条件:水分值=(湿重-干重)/(湿重-器皿干重)。传统测试优点是结果准确,缺点是费事费力,跟不上快速生产的节奏。
电子水分仪是通过加热测试样品、蒸发水分的一种精密水分值测量产品。电子水分仪的优点是测试速度快,但准确性依赖于实际调试水平。与传统的烘箱法测水分值不同,对于不同成分、不同水分值的样品,通常都要为其确认加热温度。
其通常适用于工业、农业、商业、学校、医院、科研等单位,而这些单位经常要做快速测定,对定制加热测试方案效率、稳定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影响水分仪测试结果的因素有加热温度及加热终止条件,但加热终止条件还会影响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因而一般选择固定的加热终止条件,通过调整加热温度使测试结果达到目标值,也就是我们要确认的加热温度。
对于用户,存在有或无目标水分值两种情况。有目标水分值通常来源于烘箱法水分值、经验数据或其他水分仪测试值。无目标水分值缺少上述条件或数据,属于新样品。一般我们以烘箱法水分值作为绝对水分值,而其他测试方法测试的水分值为相对水分值。
对于有目标水分值的用户,我们要确认加热温度。对于无目标水分值的用户,我们既要确认加热温度,也要提出推荐的相对水分值。
传统确定水分仪加热温度的方法是:操作人员参考加热温度参照表,找到样品对应的推荐加热温度,经过实际加热测试后再进行多次调整。
上述这种方法存在以下诸多缺点:
一、加热温度参照表不全,无法找到目标样品参数;
二、不同型号水分仪在同一加热温度测试得到的水分值都不一样,而加热温度参照表只是针对于相应型号的水分仪,如果换成不同型号水分仪而继续采用参考表中的推荐温度,则偏差较大;
三、缺少对实际水分值的参考;
四、用户缺少实际调试经验,无法正确确定加热温度;调试时间长,效率低下。
市场上也存在几种新型的预测加热温度的方法,但存在预测不准,稳定性差等问题。例如,采用阶梯加热法,取水分变化率最小的段的温度作为加热条件,预测偏差较大;
放宽加热终止条件法,即按照一定的温度恒温加热,把到达目标水分时的特征作为新的终止加热判定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豪斯仪器(常州)有限公司;奥豪斯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奥豪斯仪器(常州)有限公司;奥豪斯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02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