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地下室节能通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97082.7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63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景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新顺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7/08 | 分类号: | F24F7/08;F24F11/74;F24F13/10;F24F1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地下室 节能 通风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地下室节能通风系统,其包括地下室和位于地下室两侧的通风管,通风管连接有导流管,通风管与地下室相连通,通风管的水平段形成箱室,箱室内设置有风量调节机构,其中一通风管远离地下室的一端伸出地面通过伸缩机构连接有喇叭罩,另一通风管远离地下室的一端伸出地面设置有挡雨盖。伸缩机构可以调节喇叭罩的高度,从而调节喇叭罩的进风量,通过风量调节机构调节通风管内部的通风量,整体可以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调节地下室内部的通风流量,提高通风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室通风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地下室节能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绿色建筑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利用地下室空间成为现有城市建筑的必然趋势,由于地下室的特殊地理位置,需要增加通风结构,以避免地下室产生闷热,保证空气流通、清新,营造舒适、理想的室内环境。
现有的,如中国专利发明 专利申请公告号CN204081393U公开了一种新型地下室通风井,包括设于地下室内的通风竖井,设于地面上方的通风竖井及设于地面覆土层的土建风道,所述的土建风道连接地下室内的通风竖井及地面上方的通风竖井,所述的地下室内的通风竖井与风管连通。通过在覆土层设置土建风道,使通风井的出风口的位置与排风井的距离满足规范的要求,同时可使地下室的通风机房布置更加灵活,增加建筑的可利用空间。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通风竖井与风管虽然呈直角连接可以起到防水效果,但风管的通风路径大小不能调节,地下室的通风流量不能进行调节,不能根据不同气候变化需求调节地下室通风流量的大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建筑地下室节能通风系统,其可以根据季节气候变化需求调节地下室通风流量的大小。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建筑地下室节能通风系统,包括地下室和位于地下室两侧的通风管,所述通风管连接有导流管,所述通风管与地下室相连通,所述通风管的水平段形成箱室,所述箱室内设置有风量调节机构,其中一所述通风管远离地下室的一端伸出地面通过伸缩机构连接有喇叭罩,另一所述通风管远离地下室的一端伸出地面设置有挡雨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喇叭罩将底面上的风引流到通风管内部,随后进入地下室内部,气流通过两个通风管在地下室内进行通风,可以避免地下室产生闷热,节约能源,利用伸缩机构可以调节喇叭罩的高度,由于不同高度位置的风速大小不一致,随着高度升高,风速变大,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喇叭罩的高度,从而调节地下室内的通风效率;风量调节机构可以在通风管位置调节气流通过的面积,从而控制进入地下室的风量,可以根据不同气候变化对通风管的进风量进行调节。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风量调节机构包括第一电机、链条、两个链轮、两个推移门和两个螺杆,所述螺杆转动设置于箱室,所述通风管靠近箱室远离地下室一面的端口形成调节口,两个所述推移门配合覆盖于调节口位置,所述推移门的两侧设置有螺纹筒,所述螺杆两侧的螺纹反向设置,所述螺杆穿设于两个推移门同一侧的螺纹筒,所述链轮固定设置于螺杆,两个所述链轮通过链条相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其中一所述螺杆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机驱动螺杆转动,两个链轮通过链条同步转动,从而使两个螺杆同步转动,两个推移门可以在螺杆上相互靠近或远离,可以调节通风管位置供气流通过的面积,从而可以根据季节变化需要调节地下室通风流量的大小。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两个所述推移门相互靠近一侧开设有贯穿的透风口,其中一所述推移门朝向另一个推移门的一面开设有内置槽,所述内置槽收纳有对两个透风口进行封闭的挡板,开设有所述内置槽的推移门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液压杆与挡板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新顺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新顺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70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