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去压实作用批量化计算盆地埋藏史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96877.6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2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持恒;刘武生;史清平;张文东;张梓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9/00 | 分类号: | G01V9/00;G06F17/18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闫兆梅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去压实 作用 批量 计算 盆地 埋藏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沉积盆地构造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去压实作用批量化计算盆地埋藏史的方法。本发明操作简洁、计算精确、效率高,可以有效利用盆地内大量的钻井资料作为埋藏史计算的原始数据,还能批量化处理盆地内大量的钻井资料,通过程序化自动识别多口井的分层和岩性数据,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所有井的埋藏史。在多井埋藏史的基础上,选择各个时期进行古构造编图,具有编图数据详实,可选择性大的特征。此外,本发明可以非常便捷地快速定位盆地内的任一一口井进行单井埋藏史绘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沉积盆地构造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去压实作用批量化计算盆地埋藏史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盆地的沉积是定量计算分析盆地各个时期的沉降量来恢复和模拟盆地沉降的历史,分析对比盆地各个时期沉降中心的位置和沉降速率,为研究盆地构造古地貌提供参考。
盆地沉降过程分析通常采用回剥技术,就是在保持地层骨架厚度不变的条件下,以盆地内地层分层为基础,按地质年龄从新到老将地层逐层剥去,从而恢复每个地层沉积时代末所有沉积地层的形态和古厚度。因为实际恢复的为地层的厚度,因此又称之为埋藏史计算。在回剥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对地层进行去压实校正,前人在该方面开展过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方法都具有一些局限性。由于回剥是按地层单元进行恢复,因此前人多是将上覆地层按岩性组合比例换算为一个初始孔隙度值和压实系数,以岩性单元进行回拨具有更为准确的各岩性初始孔隙度值和压实系数。此外,压实引起的孔隙度减小是非线性的,只有在地层厚度无限小时,计算公式才是完全正确的。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基于去压实作用批量化计算盆地埋藏史的方法,利用小尺度的岩性单元逐层回剥蚀,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去压实作用批量化计算盆地埋藏史的方法。该方法将具有岩性和地层分层的大量钻井资料,从上自下逐层去除每一层岩性,并补偿剥离掉的岩性引起的地层压实作用,最终实现从现今的地层埋深恢复到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埋深的过程。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去压实作用批量化计算盆地埋藏史的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多口井的分层和岩性资料按指定表格格式整理到一个表格中;
步骤(2)将步骤(1)整理好的表格按单井进行提取,再分别对每一口单井按单一岩性进行去压实,回剥至地层分界处,最后将所有单井的埋藏史数据整合到一起得到多井埋藏史数据;
步骤(3)选择步骤(2)中多井埋藏史数据中的具体某一地质时期,输出该时期各地层底界在多井中的结果;
步骤(4)对步骤(3)中指定时期、不同地层底界数值按各井的坐标进行插值,绘制不同地层底界的古构造图;
步骤(5)选取步骤(2)中多井数据中具体一口井的埋藏史数据,绘制单井埋藏史图。
所述的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将钻井获得的单井编录数据整理到一个数据文档,并且需要将井号放在Excel的第一列,地层代号放在第二列,岩性分层的底界深度放在第三列,岩性放在第四列;
步骤(1.2)将岩性统一归为泥岩、粉砂岩、砂岩和砾岩4大类,并在Excel表中将泥岩类修改为数字1,粉砂岩类修改为数字2,砂岩修改为数字3,砾岩修改为数字4;
步骤(1.3)修改并统一不同井的地层代号名称;
步骤(1.4)筛选无效井,删除单井中只有一套地层分层的井。
所述的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按岩性搜集研究区岩石孔隙度和深度数据,计算拟合研究区泥岩、粉砂岩、砂岩和砾岩的压实系数和初始孔隙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未经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68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