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核系统中的抗干扰热隐蔽通道通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95830.8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15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王佳晨;王小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7097 | 分类号: | H04B1/7097;H04B1/715;H04L1/16;H04L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陈宏升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核 系统 中的 抗干扰 隐蔽 通道 通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多核系统中的抗干扰热隐蔽通道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热隐蔽通道发送端将敏感数据进行编码,得到数据包;通过控制处理器的功耗调制温度变化,得到温度信号,将温度信号在隐蔽通道中传输;在通信过程中检测热隐蔽通道阻塞情况;根据阻塞情况动态改变传输频率;热隐蔽通道接收端接收温度信号并译码,得到敏感数据;本发明通过多核的热隐蔽通道进行敏感数据传输,采用跳频方法动态改变其传输频率,并采用多种检测机制检测热隐蔽通道受干扰情况,结合动态频率变化的通信协议实现动态频率更改,保障热隐蔽通道进行安全数据传输,减少通信干扰,避免信道阻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隐蔽通道通信的研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核系统中的抗干扰热隐蔽通道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多核系统中的热隐蔽信道利用芯片温度的变化来泄露用户的敏感信息,这对多核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然而由于热传输慢的特点,以及温度传感器分辨率低的原因,热信号频率不可能很高,极易受到噪声的干扰。特别是当有一个与通信频率相同的信号存在时,基本不能传输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多核系统中的抗干扰热隐蔽通道通信方法;提出了一种动态频率改变的抗干扰通信方法,有效的解决与通信频率相同的信号存在时的噪声干扰问题,即有干扰存在时,极大的降低了通信的误码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核系统中的抗干扰热隐蔽通道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热隐蔽通道发送端将敏感数据进行编码,得到数据包;
S2、通过控制处理器的功耗调制温度变化,得到温度信号,将温度信号在隐蔽通道中传输;
S3、在通信过程中检测热隐蔽通道阻塞情况;
S4、根据阻塞情况动态改变传输频率;
S5、热隐蔽通道接收端接收温度信号并译码,得到敏感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具体为:热隐蔽通道发送端将敏感数据加入识别码,根据识别码,划分不同数据包。
进一步地,所述识别码包括前导码、ECC码、ACK码、DFC标志码;所述数据包包括DATA数据包、ACK数据包、DFCQ数据包、DFCA数据包;其中,DATA数据包包括前导码、ACK码、DFC标志码、有效载荷、ECC码;ACK数据包、DFCA数据包包含前导码、ACK码、DFC标志码、ECC码;DFCQ数据包包括前导码、ACK码、DFC标志码、DFC码、ECC码。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具体为:分别使用CPU密集型和CPU空闲状态的程序产生高温和低温,通过控制处理器的功耗调制温度变化,得到相应的温度信号,并在隐蔽通道中传输;即比特‘1’编码为温度的上升然后下降,比特‘0’编码为温度的不变或下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具体为:热隐蔽通道发送端与接收端建立通信时,使用相同频率,对信道阻塞情况的检测采用三种检测机制进行,三种检测机制包括:自我检测机制、故障累积机制、脱机轮询机制。
进一步地,所述自我检测机制具体为:热隐蔽通道发送端进行自检,发送端发送数据包时,同时从发送端核心的温度传感器接收数据包,并将其接收的数据包与发送的数据包进行比较,计算误码率,如误码率超过第一阈值TBER,则认为热隐蔽通道被阻塞;所述第一阈值TBER取值为0.3<TBER<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58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