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震预报的面波频谱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95592.0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6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智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 |
代理公司: | 沈阳天赢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51 | 代理人: | 陈贞 |
地址: | 110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震预报 频谱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震预报的面波频谱分析方法,涉及防震减灾技术领域。数据分区筛选,根据地震目录提供的地震震级、距离台站的震中距、地震的震源深度、发震构造类型、震源破裂过程等,对已发生的地震进行分区、分类,数据预处理,根据奈奎斯特定律,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秒级重采样,秒采样的数据,频率较高的横波和纵波会缺失,而频率较低的面波可以被还原,所以只还原周期在2秒以上的波形,异常幅值的确定,通过历史震例,得到幅值阈值和警戒幅值,通过历史震例,得到幅值阈值和警戒幅值,将最大幅值与警戒幅值相比较。平静期预报:未观测到地下应力集中现象,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M4.0以上地震,可以有效消除各种地震谣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震减灾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震预报的面波频谱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地震孕育时间过程,主要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临震预报四个阶段。目前地震预报理论方法种类非常多。
长期地震预报主要预报未来10年至50年可能发生的地震风险,方法主要有历史最大地震法、构造类比法等,历史最大地震法是根据仪器记录到的地震,加上文献记载地震和古地震遗迹,形成一套长期的地震目录,并且认为最大地震会重复发生,用统计方法推测复发周期,根据上一次最大地震发生后的离逝时间,推测现阶段发生最大地震的风险。构造类比法:认为具有相同构造特点的地震构造,发生最大地震震级是相似的,对于尚未记载到破坏性地震的地震构造,通过地震构造特点与其他已知最大地震的构造相比较,得出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为区分不同地震构造的地震活动性差异,以地震构造为核心划分出地震区(带)。给出地震区(带)不同震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可以在工程上给出指定地点在一定年限内地面运动可能的估计值。这种概率性地震预报方法,已成功运用在建筑物抗震设防规范方面。长期地震预报的缺点:忽略了地震活跃期,没有反映出地震非平稳过程;对无历史记载的新生型地震估计不足;更多考虑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无法预测频度较高的中强地震。
中期预报指对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作出预报,地震系统内部每年确定重点危险区属于中期预报。中期预报主要根据地震活动性的变化、长趋势地震前兆异常等提出的,准确性较低。
短期预报主要指未来3个月可能发生的地震;临震预报只要指未来几天可能发生的地震。短、临预报主要分为地震活动性方面和地震前兆方面。地震活动性方面,根据以往震例前震的时、空、强变化特征,利用现在已发生的地震,去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例如空间 b值扫描法:在坐标系上用不同震级地震发生的次数,拟合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斜率为b值,通常大震发生之前,b值会有降低现象——小震增多,大震减少。1975年海城地震期间,民间流传“小震闹,大震到”的说法,也是这个道理。此外还有视应力法、地震空区、波速比变化、地震迁移等等很多种指标和方法。地震活动性方法需要丰富的前震序列,即只有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才能进行预报。然而像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前震非常少,地震活动性预报方法很难奏效。地震前兆方面,地震前兆手段包括重力、地磁、地电、形变、流体等多个物理指标,广义的地震前兆还包含狗乱叫、鸡上树、蛇出洞、鱼乱跳等宏观异常现象。地震前兆指标均在地表进行观测,而地震往往发生在地下十几公里的深处,因此地震前兆对震源孕育过程反映能力有限。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表景观改变速度快,电磁信号越来越丰富,地下水不断开采,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发达,地震前兆观测手段遭受的干扰非常严重。
综上所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世界难题,没有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对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地震震级(时、空、强)进行有效的预报。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震预报的面波频谱分析方法,具备可以根据物理现象做较为准确的平静期预报、小震预报和中强地震预报等优点,解决了目前地震预测准确度不够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智,未经李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55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