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395113.5 | 申请日: | 2019-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38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 发明(设计)人: | 李扬;范世望;范伟;李元元;刘冀;朱郁波;刘志刚;陈永照;余洁;易小兰;杨建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K25/10 | 分类号: | F01K25/10;F01K7/16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李双娇 |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临界 二氧化碳 循环系统 | ||
本发明涉及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包括热源高温段、高温透平、第一回热器、第二回热器、冷却器、主压缩机和再压缩机,热源高温段的出气口连接高温透平的进气口,高温透平的排气口连接第一回热器的热端入口,第一回热器的热端出口连接第二回热器的热端入口,第二回热器的热端出口同时连接冷却器的入口和再压缩机的入口,冷却器的出口连接主压缩机的入口,主压缩机的出口连接第二回热器的冷端入口,第二回热器的冷端出口和再压缩机的出口均连接第一回热器的冷端入口,第一回热器的冷端出口连接热源高温段的进气口。通过将高温透平的部分排气直接引入再压缩机升压,可实现高品位能源彻底、高效的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循环发电技术以其广泛的能源利用领域及高效的发电效率,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世界范围内研究者们的青睐。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是以sCO2作为循环工质。CO2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性质、良好的物理性能、可靠的安全性、价格低廉以及易于获取等优点,并且CO2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分别为31.4℃、7.38MPa,相对较低,易达到超临界状态。当CO2处于超临界状态,介于液体和气体之间,兼具气体黏度低和流体密度高的特殊物理特性,使其具有流动性好、比体积小、可压缩性小、传热效率高等优点,所以sCO2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超临界流体之一。基于sCO2的各种优点,sCO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具有占地空间小、发电效率高、经济性好等优点,因此现阶段国内外研究机构、企业等正积极投入力量开展采用sCO2布雷顿循环作为新的动力循环系统的各发电系统领域的尝试。sCO2循环由于超临界工质的特殊性,其临界点的温度和压力易于到达,适用领域广泛,如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燃机底循环、化石能、余热等均可采用sCO2循环。
公布号为CN105443170A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高低温超临界二氧化碳余热利用系统,其包括高温透平、低温透平、余热回收器、高温回热器、低温回热器、冷凝器和压气机,高温透平的进气口依次连接余热回收器、高温回热器、压气机、冷凝器,冷凝器的进气口再依次连接高温回热器、高温透平的出气口,形成高温透平循环回路;低温透平的进气口依次连接余热回收器、低温回热器、压气机、冷凝器,冷凝器的进气口再依次连接低温回热器、低温透平的出气口,形成低温透平循环回路。该系统中,进入高温透平做功后的CO2经过高温回热器,与从压气机出来的、进入高温回热器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后进入冷凝器的前端,与低温透平循环回路的CO2工质汇合。由于进入高温透平做功后的CO2温度较高,且经高温回热器换热后仍具有较高的温度,将其直接全部送入冷凝器,存在高品位热能的浪费,导致能源利用率和系统循环效率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能够优化能源利用率、提高循环效率,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包括热源高温段、高温透平、第一回热器、第二回热器、冷却器、主压缩机和再压缩机,热源高温段的出气口连接高温透平的进气口,高温透平的排气口连接第一回热器的热端入口,第一回热器的热端出口连接第二回热器的热端入口,第二回热器的热端出口同时连接冷却器的入口和再压缩机的入口,冷却器的出口连接主压缩机的入口,主压缩机的出口连接第二回热器的冷端入口,第二回热器的冷端出口和再压缩机的出口均连接第一回热器的冷端入口,第一回热器的冷端出口连接热源高温段的进气口。
优选地,第二回热器的热端出口通过第一分流器同时连接冷却器的入口和再压缩机的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51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旋盖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智能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