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立式泵自循环稀油润滑轴承体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94235.2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03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张高正;胡钟兵;王金法;王亮亮;李迎春;程建强;张世存;许文静;刘慧娟;刘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天泵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046 | 分类号: | F04D29/046;F04D29/06;F04D29/58;F04D29/6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唐沛 |
地址: | 710077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式 循环 润滑 轴承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式泵自循环稀油润滑轴承体,提高了立式泵的轴承体中轴承的润滑效果,提升了其承受载荷以及适应输送高温介质的能力。该轴承体包括壳体、上压盖、下压盖、轴承以及轴承套;轴承与立式泵的旋转轴之间固定设置有轴承套;轴承套的上部高出轴承的部分沿径向设有至少一个出油口;轴承套的下部为薄壁筒体,薄壁筒体的下端向靠近旋转轴的方向收敛,从而形成进油口;轴承套的中部外壁内沿轴向方向设有润滑油通道,润滑油通道与数量与所述出油口相匹配;进油口通过润滑油通道与出油口连通,注入壳体内的冷却润滑油从进油口进入,在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以及呈收敛状的进油口产生的导向作用下,从出油口流出,实现对轴承的充分冷却润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式泵的轴承体,具体涉及一种立式泵自循环稀油润滑轴承体。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立式泵稀油润滑轴承体大都采用甩油盘的结构,外带水冷夹套,轴承的润滑油主要依靠立式泵的旋转轴旋转时带动甩油盘溅起的润滑油来润滑轴承,这对于轻载单列轴承和泵输送常温介质运行的泵可以满足,对于冲击、载荷比较大,输送介质温度高的泵很难满足要求,在重载时一般会采用双列或三列角接触球轴承,只用甩油盘溅起的油不能充分的润滑冷却上部轴承的作用,在工程案例中上部轴承往往没有起到润滑冷却作用而导致轴承温度偏高,在泵输送高温介质时,上部轴承出现烧毁的情况,导致轴承寿命大幅降低,影响泵可靠性和安全运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立式泵的轴承体中轴承冷却润滑效果差,从而导致轴承易发生故障,影响了立式泵承受载荷的能力以及适应输送高温介质时的能力。本发明专利提供一种立式泵自循环稀油润滑轴承体。
本发明的基本设计思路是:
通过合理设计布局,在轴承套内部设计3个通道,在壳体内壁安装轴承外圈的位置加工2个回油槽。在轴承套下端设计有55°倾斜的提油盘,泵在运行时,润滑油依靠提油盘的离心力向上的分力往轴承体上部提油,通过轴承衬套上的孔将油送到轴承箱的顶部,用以润滑轴承,之后油在重力作用下通过轴承体的回油槽或轴承滚珠间隙流到油池中,起到润滑冷却轴承的作用,突破了以往轴承体利用溅油盘的结构,改善了上端轴承得不到充分润滑冷却的弊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式泵自循环稀油润滑轴承体,包括壳体、上压盖、下压盖以及轴承;其改进之处是:所述轴承与立式泵的旋转轴之间固定设置有轴承套;
轴承套的上部高出轴承的部分沿径向设有至少一个出油口;
轴承套的下部为薄壁筒体,薄壁筒体的下端向靠近旋转轴的方向收敛,从而形成进油口;
轴承套的中部外壁内沿轴向方向设有润滑油通道,润滑油通道与数量与所述出油口相匹配;
进油口通过润滑油通道与出油口连通,注入壳体内的冷却润滑油从进油口进入,在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以及呈收敛状的进油口产生的导向作用下,从出油口流出,从而实现对轴承的充分冷却润滑。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下端盖与立式泵的旋转轴采用骨架式密封时,高速旋转带来的骨架式密封失效或旋转后磨损等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轴承体上还设计了套管;所述套管套设在立式泵的旋转轴上,且套管和立式泵的旋转轴为间隙配合,所述套管下端与下压盖焊接,套管上端伸入轴承套内壁与立式泵的旋转轴外壁之间;套管上端伸入轴承套内壁与立式泵的旋转轴外壁之间的部分与所述轴承套内壁存有间隙。
进一步地,为了使冷却润滑油更加顺畅的流入进油口,位于进油口与下压盖之间的套管外壁按照冷却润滑油的流入方向依次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天泵业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航天泵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42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挤出吹塑成型管
- 下一篇:基于退役动力电池的储能公交站点及其电源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