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赛络纺去毛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93622.4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43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沈小林;洪焱;徐卫林;刘可帅;郭维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1/00 | 分类号: | D01H1/00;D01H5/22;D01H5/72 |
代理公司: | 武汉卓越志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66 | 代理人: | 胡婷婷 |
地址: | 4302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赛络纺去 毛羽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赛络纺去毛羽装置,在前皮辊与前罗拉形成的钳口区设置有绕中心轴线自由转动的去毛羽辊;所述去毛羽辊具体设置在前皮辊与汇聚点之间,且尽量靠近钳口区;所述去毛羽辊的外圆周面上设置有两个导槽,两根单股纱分别落入两个导槽内,导槽对单股纱的边沿进行收拢聚集,使得伸出于单股纱表面外的纤维随单股纱的加捻转动被旋转包绕到单股纱的表面,经汇聚点后,两根单股纱加捻盘绕在一起,并将已包绕到单股纱表面的纤维裹夹于纱的内部,以降低纱线表面的毛羽量,实现了针对赛络纺的进一步降低毛羽量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赛络纺去毛羽装置。
背景技术
与普通环纺纱方法所纺制的同类纱相比,赛络纺纱线具有强度高,毛羽较少,条干均匀等优点。尤其,如用其它方法加工与赛络纺相同粗细的股线时,需经过纺单纱、合股并线和加捻三道工序,而采用赛络纺仅需一道工序就能完成,因此,赛络纺还具有高效、短流程的优点。基于上述优点,赛络纺在纱线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范。
赛络纺是在细纱机上喂入两根保持一定间距的粗纱,经牵伸后,由前罗拉输出这两根单纱单股纱,由于得到自这两根纱线即将汇聚点处所传递来捻回,而使它们带有了捻度。由于在汇聚点处,两根已得到捻度单纱还共同受到自加捻部件钢丝圈所传递来的加捻作用,两根单纱在汇聚点处捻并在了一起,成为类似具有合股结构的纱线,卷绕在筒管上;赛络纺的特点是毛羽少,其毛羽少的原因是纱线在捻并过程中,两根单纱原伸出纱干外的纤维(即毛羽),由于两根单纱的互相盘绕,而将它们相互接触区域表面的毛羽包裹在了纱股线内部,但纱线之间没有接触的地方毛羽依然存在;所以尽管赛络纺在去毛羽方面比较同类常规纱有了较大的改善,络筒后的毛羽降幅达到了30%,但与实际的需求,尚有一定距离。
为了进一步降低毛羽量,人们又研制了赛络紧密纺,赛络紧密纺结合了赛络纺和紧密纺的优点,条干CV值、粗节、细节指标非常好,单纱强力高,结构紧密,耐磨性好,毛羽更少,络筒后的毛羽降幅达到了40%,纱线光洁,织物品质高;赛络紧密纺通过在单股纱加捻前增加吸风装置,通过负压的控制,使松散纤维集聚、抱合,纤维在受控制区域内充分伸直,缩小传统纺纱机上的加捻三角区,便纤维在平行紧密的状态下实现加捻,但这种纺织技术需要通过负压控制纱线的形态,造成能耗较大。
另有申请号为CN201510271431.6的专利提出了一种支撑轴主动转动的重聚集纺纱方法,在环锭细纱机前牵伸区的隔距块上或摇架上加装整纤处理装置,须条通过下胶圈和上胶圈共同组成的握持钳口输入整纤处理装置,经整纤处理装置集聚及自调匀整处理后的须条,从前皮辊和前罗拉组成的前钳口输出,进入由前皮辊和前罗拉组成的前钳口后方加装重聚集装置,再经导纱钩,钢领、钢丝圈,卷绕在细纱管上,所述重集聚装置的支撑轴的一端设置有传动齿轮,传动齿轮固装在支架和重集聚器之间,传动齿轮与罗拉咬合,支撑轴活动套装在轴套中,轴套固定在支架上;其中重聚集器呈圆柱状,并绕支撑轴转动;前皮辊和前罗拉组成的前钳口出来的须条由后至前输送进入重集聚槽,须条随重集聚槽同步向前输送,重集聚槽对须条边沿进行收拢集聚,同时输送须条,对即将成纱的须条进行再集聚,使得须条表面的浮游纤维能够嵌入须条内部,捻度由下至上经过导纱钩后传递至加捻三角区,将边沿纤维沿纱线轴向加捻后被卷入纱线中心,形成表面3mm有害毛羽极少的高品质纱线,但此技术是以单槽为重集聚槽,而赛络纺为双粗纱喂入,两根纱出前钳口时,其间距一般为3mm-5mm,该宽度大于重集聚槽本身的宽度,因此,两根纱无法同时进入单槽式重聚集槽,进而,重聚集槽无法产生相应消除毛羽的技术效果。如减小两根纱在前钳口处的间距,试图使双纱进入单槽式重聚集槽,将使赛络纺失去其所特有股线风格。另外,赛络纺纱时,当两根纱经过汇聚点后就合并成为一根纱线,如此时将纱线再导入单槽式重集聚槽,由于两根单纱已加捻,且相互盘绕在一起,单槽式重集聚槽也将失去重聚作用,进而不能最大程度的消除毛羽。
因此,亟需一种赛络纺去毛羽装置来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36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金属包装内涂涂料及涂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稀土防伪印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