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构暖通轻质墙体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93196.4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9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徐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1/66;E04B1/80;F24D3/14;F24F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30 | 代理人: | 赵永强 |
地址: | 238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暖通 墙体 | ||
本发明涉及钢结构建筑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钢构暖通轻质墙体,包括H型结构的连接座和两个矩形框,两个矩形框内均竖直固定连接有支撑板,其中一个支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连接管,另一个支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连接杆,多个连接杆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分别延伸至多个连接管内,连接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其中一个矩形框的左侧从左至右依次设有外抹灰层、防水板、外保温板和隔热板。该钢构暖通轻质墙体,可以有效降低钢结构建筑墙体的重量增加墙板的暖通性能,而且结构稳固保温性能好、同时钢结构建筑墙体安装时墙体厚度可以快速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结构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钢构暖通轻质墙体。
背景技术
钢结构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体系,钢结构建筑相比传统的混凝土建筑而言,用钢板或型钢替代了钢筋混凝土,强度更高,抗震性更好,而且大大减少工期,通常由型钢和钢板制成的梁、柱、桁架等构件构成承重结构,其与屋面、楼面和墙面等围护结构,共同组成整体的建筑物,钢材的强度和弹性模量较高,材质均匀,制成的钢结构塑性和韧性好、精确度高、安装方便、工业化程度高、施工较快,目前的钢结构建筑的墙体较多的还是采用混凝土,但是这样的墙体往往重量过大,如果直接将钢筋混凝土的墙体用于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会因承载力过大导致钢材变形坍塌,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而且混凝土墙体的暖通性能较差,生产后墙体的厚度固定无法改变。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构暖通轻质墙体,具备结构稳固墙体重量轻,墙体生产速度快,安装时墙体厚度可调,而且能够具备良好的暖通性能的优点,解决了钢筋混凝土的墙体用于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会因承载力过大导致钢材变形坍塌,降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而且混凝土墙体的暖通性能较差,生产后墙体的厚度固定无法改变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钢构暖通轻质墙体,包括H型结构的连接座和两个矩形框,两个所述矩形框内均竖直固定连接有支撑板,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连接管,另一个所述支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连接杆,多个所述连接杆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分别延伸至多个连接管内,所述连接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其中一个所述矩形框的左侧从左至右依次设有外抹灰层、防水板、外保温板和隔热板,另一个所述矩形框的右侧从右至左依次设有内抹灰层、内装饰板和导热板,两个所述矩形框之间通过通孔共同滑动套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丝杆,所述丝杆的一端穿过隔热板和外保温板并螺纹连接有第一螺帽,所述丝杆的另一端穿过导热板和内装饰板并螺纹连接有第二螺帽,所述矩形框的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块,所述连接座的两个竖直部均对称开设有两个圆孔,两个所述圆孔内均滑动连接有固定螺栓,所述连接块的侧壁通过第二螺纹孔与固定螺栓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内抹灰层、内装饰板、导热板和矩形框之间共同固定连接有暖通管,所述暖通管内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所述暖通管内位于限位环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电加热丝,所述暖通管内位于限位环的右侧滑动套接有排风扇,所述排风扇的右侧通过多个连接杆固定连接有网格板,所述网格板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有橡胶卡条,所述暖通管的右端管口处内沿开设有环形卡槽,所述环形卡槽与橡胶卡条卡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横杆,多个所述横杆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均与矩形框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倾斜设置的拉杆,多个所述拉杆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均与矩形框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抹灰层、防水板、外保温板、隔热板和其中一个所述矩形框共同组成外保温单元,所述外保温单元内的隔热板与外保温板和矩形框为交错设置,所述内抹灰层、内装饰板、导热板和另一个所述矩形框共同组成内保温单元,所述内保温单元内的导热板与内装饰板和矩形框为交错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未经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31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业三废混燃焚烧节能环保处理系统
- 下一篇:智能变电站物联网辅助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