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因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92247.1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0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姜南;辛光大;张春媚;罗慧玲;吴若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51 | 分类号: | C12Q1/6851;G01N33/68;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戴丽伟 |
地址: | 130033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因 筛选 生物 信息学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的属于基因筛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因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该方法步骤如下:步骤一:实验模型制备;步骤二:进行RNA提取和基因芯片分析;步骤三: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步骤四:进行最终结果的归纳,本方法根据神经损伤后近端与远端的病理生理学不同变化,设计了有效的实验模型,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从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整体角度入手,根据损伤与再生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变化特点:轴突导向、轴突再生、髓鞘生成、细胞外基质、信号转导,来选取表达差异明显的基因,并应用现在生物技术软件在不同时间点对其生物学进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可靠数据,并应用分子生物学常用的实验方法进行验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筛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因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各类创伤事件逐年增多。而在众多的创伤事件中,由于劳动操作的原因,由此引起的四肢损伤,尤其是合并周围神经损伤的事例逐渐增多。
尽管遭受周围神经损伤病症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目前缺乏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在遭受痛苦的同时,还会伴有神经功能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所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也给社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周围神经损伤是指某些致伤因素造成神经或神经轴突断裂,引起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导致躯干和四肢出现感觉、运动以及交感功能障碍的临床疾病。导致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很多,按受伤机制可分为机械性和非机械性损伤,前者包括牵拉、挤压、切割、撕裂等,后者则有缺血性、电击、放射性损伤等方面。按照发病时间则分为急性和慢性损伤。因为损伤的原因,程度不同,周围神经对其反应也不尽相同。
由于致伤原因众多,损伤形式多样,造成的神经破坏模式不尽相同。而在神经再生方面,机理复杂,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导致神经再生速度迟缓效果欠佳,因此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欠佳,预后较差,严重的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损伤后的神经再生修复也一直是创伤科和神经外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关于神经再生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神经损伤后远端Wallerian变性现象的发现,Schwann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分化功能,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等一系列外源性物质的介入,有效的揭示了神经再生的一些本质现象,但更深层次的认识仍没有完全获得。由于人类神经再生的速度极为缓慢,组织工程材料的介入开创了新的治疗局面,但就目前而言,自体神经移植仍是疗效最佳的方法。因此,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做了大量理论和临床方面的研究,然而,都是着重于某一领域,至今并未取得神经损伤后再生的整体观点。究其原因,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因素具有多样性及机制的复杂性,而研究缺乏系统性,对损伤后神经的变化机理缺乏相对完整的认识。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之前的对周围神经再生过程的研究多是从形态学变化入手,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蛋白、酶学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已有很多研究是从基因领域对周围神经进行剖析,但取得的发现有限,周围神经损伤和再生过程中所有基因的动态变化和差异基因所反映的生物学过程的变化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有机生物体内,基因所处在一个复杂的动态网络中,它们的功能发挥依赖于它们所表达的丰富程度和所处的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的刺激条件,受多种因素调控的影响。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从更深层次的基因水平全面了解神经再生的发展规律。
早期的神经研究,多是从形态学入手,功能方面并不能与之完全相比配。而后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技术,可以从蛋白组学、细胞功能等众多方面,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外源性作用方面,来研究神经损伤后修复再生的相关因素。这些方法都是对已经损伤后的神经所进行的补救措施,但对从根本上改变其损伤后特性没有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22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