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主动安全的ECDSA数字签名两方生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92093.6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2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振峰;唐国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贵阳信息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软件所贵阳分部)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H04L9/08;H04L9/30;H04L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0 | 代理人: | 陈艳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主动 安全 ecdsa 数字签名 生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动安全的ECDSA数字签名两方生成方法,客户端和服务器各自生成部分私钥,通过密钥交换产生用户公钥;客户端同时生成Paillier公私钥,用Paillier公钥加密自己的部分私钥产生密文;客户端和服务器定期更新各自的部分私钥;客户端和服务器各自随机产生临时私钥,据以计算各自的临时公钥并发送给对方;客户端和服务器分别根据各自的临时私钥计算出证据值;服务器根据自己的部分私钥和临时私钥,以及密文和证据值,计算部分签名的密文;客户端利用Paillier私钥解密部分签名的密文,得到部分签名,根据自己的临时私钥和证据值生成完整签名,对该完整签名进行验证,只输出验证成功的完整签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密码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ECDSA(Elliptic Curve DigitalSignature Algorithm)数字签名算法的可以抵抗主动攻击的两方签名协议,具体为一种主动安全的ECDSA数字签名两方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基于公钥密码学的数字签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等应用中,成为保证信息安全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字签名的思想就是用户使用私钥进行签名,从而达到身份认证等目的,私钥的安全性是数字签名算法的基础。
门限数字签名是为了保障私钥安全性而提出的一种技术,其思想来源于Shamir的秘密分享技术,即将私钥进行拆分并放在不同的物理设备中,数量高于门限值的多个设备联合协作完成数字签名操作。在一个(t,n)的门限数字签名方案中,私钥分片分别由n个成员掌握,任意的t个成员通过合作可以完成数字签名,而少于t个成员则不可以。基于门限数字签名方案,可以保证即使攻击者已经攻击了t-1个设备,签名方案的私钥仍然是安全的。
ECDSA是一个常用的数字签名标准,被广泛地应用在TLS协议、比特币等地方。随着密码学货币的快速发展,门限ECDSA构造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ECDSA签名构造的特殊性,设计有效的门限ECDSA协议是困难的。具体地,目前构造两方ECDSA协议有两个主要的方法,一是利用Paillier同态加密,二是利用不经意传输协议。第一种方法需要昂贵的零知识证明,因为Paillier相关的零知识证明存在大量的大模数指数运算;在第二个方法中,私钥的每一个比特都需要运行不经意传输协议,因此通信复杂度较大。除此之外,已有的两方ECDSA协议只考虑了针对静态敌手的安全性,也就是假设在整个游戏中,敌手只能入侵其中一方。然而在主动攻击模型中,敌手是动态的,假设敌手在一个短周期内只能入侵其中一方,但在下一周期内,敌手便可以入侵另一方,如果公钥的使用周期过长,足够敌手入侵两方的设备,那么敌手就能获取完整私钥,因此已有的两方ECDSA协议难以抵抗主动攻击。由此可见,已有的两方ECDSA构造存在交互复杂,通信与计算代价大的缺点,不适应现实应用的需求。因此,高效且主动安全的两方ECDSA签名方案值得期待。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ECDSA签名的两方生成机制,也就是一种(2,2)的门限签名方案,它可以让用户把私钥分别保存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如果两方中的任意一方的设备遭到攻击,攻击者仍然不能伪造签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主动安全的ECDSA数字签名两方生成方法,其步骤包括:
通信的两个参与方客户端和服务器各自生成部分私钥并存储,通过密钥交换的方式产生用户公钥;
客户端在生成部分私钥时,同时生成Paillier公私钥,用Paillier公钥加密自己的部分私钥产生密文x1,并发送给服务器;
客户端和服务器定期更新各自的部分私钥;
客户端和服务器各自随机产生临时私钥,据以计算各自的临时公钥,并将各自的临时公钥发送给对方;
客户端和服务器分别根据各自的临时私钥计算出一个共同的证据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贵阳信息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软件所贵阳分部),未经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贵阳信息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软件所贵阳分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20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视频帧生成的视频编码方法
- 下一篇:一种终端充电电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