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色素染色竹木材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89838.3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58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刘源松;于志明;张扬;唐睿琳;王皓炜;韩祎昀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7K5/02 | 分类号: | B27K5/02;C12N1/14;C12R1/79;C12R1/885;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色素 染色 木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调控变色菌生长与色素分泌来染色竹木材的方法。工艺步骤包括1)将变色真菌培养成染色真菌溶液;2)竹木材浸泡于染色真菌溶液进行接种;3)控制变色真菌在竹木材不同表面的生长速度和色素分泌;4)染色竹木材灭菌处理;5)养护平衡后得到一种新型生物色素染色竹木材。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生物色素染色竹木材的方法,利用了竹木材变色真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与防氧化生物特性,具有绿色环保、环境友好等优势,可应用于竹木单元产品的染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利用生物色素来染色竹木材的染色方法,属于生物技术和生物木材染色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颜色作为竹木材产品的外在特征,是丰富竹木材装饰性能,提高竹木材附加值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竹木制品的装饰作用和产品价值,要采用适当方法对竹木材产品进行染色,同时这也是提高竹木材的使用价值和满足人们对色彩多样性要求的重要技术手段。竹木材染色的工艺主要有恒温浸渍法、真空浸渍法以及冷热交替法等。然而常规竹木材染色工艺产品功能单一,应用范围窄,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限制了竹木材染色的产业化发展。
竹木材由于其含有糖类、淀粉等营养物质,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适宜真菌生长,很容易发生生物变色,产生黑色、蓝色、褐色、绿色、青色等颜色。目前有关微生物和竹木材材色的研究大多以防治为主,集中在利用微生物的种间关系抑制竹木材腐朽和变色,利用微生物及其产物对竹木材进行改性处理的研究较少。本发明从主观利用变色真菌的角度出发,配制染色真菌溶液,接种于竹木材表面,通过变色菌的防氧化生物特性控制其生长速度和色素分泌,得到新型生物色素染色竹木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是一种通过调控变色菌生长与色素分泌来染色竹木材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配制染色真菌溶液,接种于竹木材,通过诱导生长分泌控制变色真菌在竹木材不同表面的生长速度和色素分泌量,经过灭菌处理、养护平衡后得到一种新型生物色素染色竹木材。该新型生物色素染色竹木材的方法是一种可持续、绿色环保的新型竹木材染色方法,可应用于单板、竹片等竹木材产品的染色装饰。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1)配制配方为葡萄糖30g/L,蛋白胨3g/L,磷酸氢二钾1.5g/L,硫酸镁(MgSO4·7H2O)0.5g/L,硫酸亚铁0.01g/L,蒸馏水,PH为7.0的液体培养基,将液体培养基在高压灭菌锅内以温度121℃,加压压力0.11MPa条件下进行灭菌。将竹木材中常见变色真菌(可可球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砖红镰刀菌(Gibberella baccata)、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和接骨木镰刀菌)菌株用直径为10~15mm的无菌打孔器接种至PDA培养基中,在25~35℃温度与75~90%湿度的霉菌培养箱中培养5~10天。将PDA培养基内菌落上产生的孢子用少量灭菌水洗下,接种至10mlPDB培养基内,制备菌悬液,在30℃培养24h后将其按照1:50~1:100的比值接种至液体培养基。然后在26℃,150rpm条件下体外振荡培养3d,扩大培养成染色真菌溶液。
2)将厚度为5~30mm,长(宽):厚≥40的木块或竹块放入高压灭菌锅内以温度121℃,加压压力0.11MPa条件下进行灭菌,然后浸泡于染色真菌溶液中进行接种,在25℃的温度条件下静置过夜后取出;
3)将接种后的竹木材放置于恒温恒湿箱中,在25~35℃温度与75~90%湿度的条件下培养,变色真菌将包裹于竹木材表面,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中进行繁殖生长,分泌色素。通过0~15mmol/L H2O2或KClO4溶液诱导变色真菌的生长分泌,控制变色真菌在竹木材不同表面的生长速度和色素分泌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林业大学,未经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98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