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异构铜导线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88085.4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86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周浩;许梦凝;高波;陈雪飞;戴文宇;曹阳;李玉胜;聂金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H01B13/02;B21C37/04;C21D9/52;C22F1/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张玲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异构铜 导线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制备异构铜导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的装置包括编扭单元:包括两个夹持旋转轴(3),用于将多个平行设置的铜/铜合金棒材编扭铰结,实现材料初步的机械结合;旋锻单元:设置在编扭单元两个夹持旋转轴(3)之间,用于对编扭之后的棒材进行旋锻;拉丝单元(7):设置在编扭、旋锻单元后侧,用于对旋锻之后的棒材进行拉丝;热处理单元:位于拉丝单元后端,用于对拉丝之后的棒材进行热处理;
具体方法如下:选用两种或多种具有不同再结晶温度的铜/铜合金,进行混料;混料后进行编扭变形;随后进行热旋锻变形,获得致密的多组元异构铜合金棒材;再经过多道次的拉丝变形,形成多组元的异构铜合金线材;经过后续热处理,实现异构铜合金线材中不同组元的晶粒细化过程,获得多晶粒尺度的异构铜合金导线;
混料:提前处理铜/铜合金棒材的表面,去除油污和氧化膜,打磨至暴露出光亮的金属基体;并对长度相同的异种铜/铜合金棒材按照周向交替排列的方式进行集束式排列,集束的截面直径与编扭变形模具的进口通道相匹配,并对铜/铜合金细棒束的首尾进行捆扎;
编扭变形:将捆扎固定好的铜/铜合金细棒束送入编扭单元中,两端与编扭单元对齐,启动编扭单元,紧固细棒束的两端一端保持固定,另一端的夹持旋转轴驱动细棒束绕中心轴编扭变形,绞结异种铜/铜合金细棒束,实现材料的初步机械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旋锻变形具体为:关掉编扭单元的开关,打开加热机构的开关进行加热,打开旋锻单元的开关,驱动旋锻模具合模并对铜/铜合金细棒束施以旋锻变形,逐级布置不同直径的旋锻模具;
所述拉丝变形具体为:将旋锻变形后的棒材通过定滑轮(6)改变方向,送入拉丝模具中,经过20-50道次的拉丝,获得异构铜合金导线;
所述热处理具体为:对得到的铜合金导线进行真空退火处理,获得的材料为具有不同晶粒尺度的异构铜合金导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扭变形,进料速率控制在0.1~10m/min,旋转轴转速控制在0.1~10rpm,旋转角度控制在30~720°;
所述热旋锻变形,变形温度控制在100~300℃,旋锻速率控制在2~20m/min,总变形量控制在40~60%;
所述拉丝变形,拉丝速率控制在1~10m/min,总变形量控制在70~95%;
所述热处理,退火温度控制在200~300℃,退火时间控制在1~5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的装置还包括控制柜(9),所述控制柜(9)与编扭单元、旋锻单元和拉丝单元连接,用于控制编扭、旋锻和拉丝过程;所述编扭单元和旋锻单元放置于控制柜(9)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旋转轴(3)内部设有紧固胶圈,夹持旋转轴(3)通过紧固胶圈夹持多个平行设置的铜/铜合金棒材的两端,并旋转一端的夹持旋转轴,实现多个平行设置的铜/铜合金棒材编扭铰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锻单元包括旋锻模具和旋转机构,所述旋锻模具装配于相应的旋转机构上,逐级布置不同直径的旋锻模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锻单元内布置有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电阻丝、热电偶和控温仪器;
电阻丝包覆在旋锻模具外侧,热电偶分布于电阻丝之间便于测温,控温仪器位于最外侧通过电线与热电偶和电阻丝相连,便于实现对温度的监测和调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扭和旋锻单元后端通过定滑轮(6)连接拉丝单元(7),旋锻之后的棒材经过定滑轮(6)导向之后进入拉丝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丝单元(7)包括拉丝模具、位移传感器、变频器、张力架和卷绕机构;
所述拉丝模具为多个,位于拉丝单元的中间部位,根据规格大小贯穿拉丝单元始终,相邻的两个拉丝模具之间设有导向轮;位移传感器分布在每两道模具之间,变频器位于拉丝单元最下方,与位移传感器和拉丝模具之间通过电线连接;张力架位于最后一道次的后方,所述卷绕机构位于张力架的后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808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LLC谐振变换器的频率自适应控制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图像形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