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带的切边生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84027.4 | 申请日: | 2019-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74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圣纪成;刘福天;王飞;周明;鲁传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9/04 | 分类号: | B24B9/04;B23P2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袁林涛 |
地址: | 241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切边 生产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铜带的切边生产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上端设有牵引组件,底座背向铜带输送方向的一侧设有箱体一,箱体一的上端设有切边组件,底座朝向铜带输送方向的一侧设有箱体二,箱体二的上端设有打磨组件,打磨组件包括设置在箱体二上端的固定架二,固定架二的两端上部设有两块竖直的固定板,两块固定板的相对面设有打磨单元,打磨单元用于对铜带的两侧进行打磨,本切边生产装置,通过牵引组件牵引铜带持续前进,通过切边组件对铜带的两侧进行切边处理,通过打磨单元对铜带的两侧进行打磨,使铜带侧面的切口变得整齐,同时去除了切口处的毛刺,提高了铜带的生产质量,加快了铜带的生产效率,间接的提高了工厂的收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带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铜带的切边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铜带是一种金属元件,产品规格有多种,主要用于生产电器元件、灯头、电池帽、钮扣、密封件、接插件,主要用作导电、导热、耐腐蚀器材,铜带的主要生产工艺包括熔炼、锯切、热轧、铣面、粗轧、退火、酸洗、中轧、细轧和拉弯矫等工艺,其中在粗轧过后,铜带初步成型,但铜带的两侧面不够平齐,质量不符合要求,需要进行切边处理,但现有的处理设备在对铜带进行切边时,容易出现切割不整齐和切口起毛刺的现象,直接影响铜带的质量及产品的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铜带的切边生产装置,以解决前述背景技术中的全部缺陷或之一。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铜带的切边生产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设有牵引组件,所述牵引组件用于牵引铜带输送,所述底座背向铜带输送方向的一侧设有箱体一,所述箱体一的上端设有切边组件,所述切边组件用于对铜带的两侧进行切边,所述底座朝向铜带输送方向的一侧设有箱体二,所述箱体二的上端设有打磨组件,所述打磨组件包括设置在箱体二上端的固定架二,所述固定架二为倒凹字形,所述固定架二的两端上部设有两块竖直的固定板,两块固定板的相对面设有打磨单元,所述打磨单元用于对铜带的两侧进行打磨。
可选的,所述固定架二的两端上部的内壁设有转动座六,两个所述转动座六的轴承内圈套设有双向丝杆四,所述固定架二的一端上部的外壁设有电机五,所述电机五的输出轴与双向丝杆四的一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固定架二的顶部设有滑轨四,所述滑轨四与双向丝杆四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双向丝杆四上对称设有两个螺纹连接的滑座四,两个所述滑座四的上端与滑轨四滑动连接,两块所述固定板分别固定在两个滑座四的下端。
可选的,所述打磨单元包括打磨机一、打磨机二和打磨机三,所述打磨机二固定在固定板的中部,所述打磨机二的打磨片呈竖直状态,所述固定板的一端上部设有安装块一,所述安装块一的安装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呈45°,所述安装块一的安装面设有打磨机一,所述打磨机一的打磨片与水平面的夹角呈45°,所述固定板的另一端下部设有安装块二,所述安装块二的安装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呈135°,所述安装块二的安装面设有打磨机三,所述打磨机三的打磨片与水平面的夹角呈135°。
可选的,所述牵引组件包括设置在底座两端上部的支座与动力箱,所述支座与动力箱的相对面自上而下设有转动座三和转动座四,所述牵引组件还包括牵引辊一和牵引辊二,所述牵引辊一的两端设有转轴一,所述牵引辊二的两端设有转轴二,所述牵引辊一两端的转轴一分别固定在两个转动座三的轴承内圈,所述牵引辊二两端的转轴二分别固定在两个转动座四的轴承内圈,所述动力箱的内部设有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用于驱动牵引辊一与牵引辊二反向转动。
可选的,所述动力单元包括设置在动力箱底部的减速机,所述转轴一与转轴二均贯穿动力箱至其内部且套设有齿轮,两个所述齿轮相互啮合,所述动力箱的侧壁设有电机三,所述电机三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减速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减速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转轴二连接。
可选的,所述动力箱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减速机固定在下壳体的底部,所述电机三固定在下壳体的外壁上,所述转轴一与转轴二贯穿于下壳体至其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40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