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阻燃耐高温耐辐照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80644.7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93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洪宁宁;刘旌平;倪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83/07 | 分类号: | C08L83/07;C08L83/04;C08K13/06;C08K7/26;C08K9/08;C08K3/36;C08K5/3492;C08K3/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许亦琳;余明伟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燃 耐高温 辐照 硅橡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阻燃耐高温耐辐照硅橡胶,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生胶100份、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生胶10~60份、聚金属有机硅氧烷1~10份、结构化控制剂2~10份、气相法白炭黑20~70份、高乙烯基苯基硅油0.5~5份、纳米耐热剂0.1~5份、纳米抗辐照粒子1~5份、耐热改性添加剂5~60份、耐热改性氮系阻燃剂1~5份、铂络合物0.005~1份、硫化剂0.5~3.0份。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阻燃耐高温耐辐照硅橡胶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阻燃耐高温耐辐照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制备的硅橡胶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和耐辐照性,且低烟、无卤、阻燃、耐水,可作为核电电缆绝缘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材料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阻燃耐高温耐辐照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材料可用于核电站电缆等场合。
背景技术
通用甲基乙烯基硅橡胶耐温级别高,且具有柔软、耐水、加工性能好等优点,但其阻燃性能差,受到强射线辐照时容易老化失效,在核电站、航空等某些关键部件中应用受限。苯基硅橡胶具有较好的耐辐照性能,且随着苯基含量提高而逐渐提升。然而,高苯基含量的苯基硅橡胶加工性能差、不易硫化、耐高温性一般、回弹性差。
阻燃硅橡胶通常采用氢氧化物(ATH、MH)、硼酸锌或磷酸酯的单一或组合物体系,但它们吸潮性较大,且在高温下热稳定性低、分解产生羟基、酸性物质,从而造成硅橡胶热老化性能差;铂金阻燃体系耐温效果好,但需要与大量其他阻燃剂复配使用。
三代核电中某些关键部件如电加热器对配套电缆及材料,除了常规无卤、低烟、单根和成束阻燃、耐水、弯曲半径小等要求外,还要求在正常导体工作温度(90℃)以上,以及异常工况(温度高达130℃)下长期(60年)使用,并经受累计达300kGy以上的γ射线辐照。通常,此类硅橡胶材料60年鉴定寿命试验需要在240℃/200h以上热老化处理,然后进行辐照老化试验,以断裂伸长率为判定指标。
中国专利CN101717581B公开了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为基材,通过添加耐辐照剂稀土氧化物,通过500kGy辐照试验,但未经阻燃,且含铅,辐照剂添加量大;中国专利CN106854363A公开了以苯基硅橡胶为基材,添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以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为阻燃剂,获得高阻燃硅橡胶材料,但未提及耐高温和阻燃性能;中国专利CN 104312152A以亚苯基硅橡胶和硼硅橡胶复配较多填料,耐高温和力学性好,但未提及阻燃性;中国专利CN103146199B和CN 103102690 A均采用磷酸酯阻燃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橡胶,阻燃性和力学性好,但未提及耐辐照性能,且此类阻燃体系通常耐高温性一般。
目前硅橡胶材料的性能无法达到长期耐高温(特别是130℃下60年)、耐辐照(300kGy的γ射线),同时满足机械物理性能好、低烟、无卤、阻燃、耐水等综合要求,需要对关键技术进行技术突破,以拓宽其在核电、航空航天等特种领域的应用。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燃耐高温耐辐照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以达到长期耐高温耐辐照,且机械物理性能好、低烟、无卤、阻燃、耐水等综合要求,可应用于核电电缆等特种场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阻燃耐高温耐辐照硅橡胶材料,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
优选地,所述阻燃耐高温耐辐照硅橡胶材料,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份:纳米助剂0.1~5份。
更优选地,所述阻燃耐高温耐辐照硅橡胶材料,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份:纳米助剂0.5份。
更优选地,所述纳米助剂选自碳纳米管或石墨烯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碳纳米管的直径为8~50nm、长度为5~10μm。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石墨烯的直径为5~50μm、厚度为0.34~1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06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