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发动机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77533.0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0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窦站成;李卫;周海磊;代子阳;庞晶晶;马康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6/06 | 分类号: | F02M26/06;F02M26/34;F02B37/18;F02B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骆英静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压 废气 再循环 系统 发动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发动机,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取气管,第二取气管,以及具有第一涡轮机和第一压气机的第一涡轮增压器;其中,第一取气管连通发动机的排气管和第一压气机的进口,第一压气机的出口与发动机的进气管连通,第二取气管连通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和第一涡轮机的进口,第一涡轮机的出口与排气管连通。上述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利用排气歧管内的高压气体作为高压驱动源,提高了第一取气管中气体的压力,从而增大了驱动压差,增大了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废气流量,进而提高了低压废气再循环率,也加快了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响应,降低了瞬态NOx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再循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发动机。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发动机对热效率提升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实现较高热效率且同时控制排放的有效技术就是废气再循环技术。
根据废气循环途径可分为内部废气再循环系统和外部废气再循环系统,外部废气再循环系统又分为高压废气再循环系统和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其中,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将后处理器处理后的废气导出,引入压气机前与新鲜进气混合。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中,利用进气管和后处理器后的管路之间的驱动压差来驱动废气进入发动机的空气系统,由于该驱动压差较小,则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废气流量较小,导致低压废气再循环率较低,也导致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响应较慢,瞬态NOx值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以提高低压废气再循环率。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发动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取气管,第二取气管,以及具有第一涡轮机和第一压气机的第一涡轮增压器;
其中,所述第一取气管连通发动机的排气管和所述第一压气机的进口,所述第一压气机的出口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管连通,所述第二取气管连通所述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和所述第一涡轮机的进口,所述第一涡轮机的出口与所述排气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取气管上串接有第一中间冷却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气机的出口与所述进气管的连通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的第二压气机的下游;
其中,所述第二涡轮增压器的第二涡轮机的进口与所述排气歧管连通,所述第二涡轮机的出口与所述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二压气机的进口与所述进气管连通,所述第二压气机的出口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通。
优选地,连通所述第一压气机的出口与所述进气管的管路上串接有第二中间冷却器。
优选地,所述排气管串接有后处理器,所述第一取气管和所述排气管的连通位置位于所述后处理器的下游,所述第一涡轮机和所述排气管的连通位置位于所述后处理器的上游。
优选地,所述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还包括串接在所述第二取气管上的流量调节阀。
基于上述提供的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所述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通过设置第二取气管和第一涡轮增压器,实现了利用排气歧管内的高压气体作为高压驱动源,该高压驱动源驱动第一涡轮机,第一涡轮机利用该高压驱动源的能量带动第一压气机来驱动第一取气管中的气体,则提高了第一取气管中气体的压力,从而增大了驱动压差,增大了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废气流量,进而提高了低压废气再循环率,也加快了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响应,降低了瞬态NOx值。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75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