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菱形索塔下塔柱线形调整结构及调整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76573.3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1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冯朝军;廖云沼;毛洪建;张启桥;张应红;王少鹏;单翔;郭俊雅;孙鹏飞;缪晨辉;张峰;何佳豪;孟庆;贾帅兵;资飞;游威;李海泉;廖文锋;刘涛;喻伟;皮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桥梁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14 | 分类号: | E01D19/14;E01D2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任毅 |
地址: | 511477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菱形 索塔下塔柱 线形 调整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菱形索塔下塔柱线形调整结构及调整方法,包括下塔柱、横撑杆和若干钢绞线等,下塔柱包括左墩身和右墩身,横撑杆设于左墩身和右墩身之间,横撑杆包括第一杆节和第二杆节,环绕横撑杆设置若干钢管,钢绞线穿过钢管,第一杆节和第二杆节的连接处设置至少一块垫板,用于调节第一杆节和第二杆节之间的距离。本菱形索塔下塔柱线形调整结构,横撑杆和钢绞线形成内顶外拉的支撑结构,通过增减垫板的数量或厚度,可调节第一杆节和第二杆节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下塔柱线形向外或向内调整,方便后期进行调整,并且由于垫板的厚度可控制在精确范围内,因此能够提高下塔柱的线形精度,此发明用于桥梁建筑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菱形索塔下塔柱线形调整结构及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菱形索塔,又叫钻石形主塔,斜拉桥中呈钻石形状的受压塔式结构,承受呈基本对称状斜拉索传递而来的斜向下拉力,并将力荷载通过桥塔基础结构传递至地基深处,主塔受力一般为压力。下塔柱为菱形索塔中在塔墩与下横梁之间的向外侧倾斜的塔身。
现有的菱形索塔下塔柱施工线形控制主要有两种方式:(1)计算下横柱根部内侧的拉应力不超限,直接采取悬臂施工达到下横梁底,通过下横梁将两侧下塔柱连接为一个整体,此种施工方法无法进行调整,一旦出现裂纹无法进行补救。(2)计算下横柱根部内侧的拉应力超限,采用水平被动横撑拉杆结构,此种施工方法,对两肢下墩柱施工的要求较高,两侧下塔柱混凝土同步施工,即两侧下塔柱施加的荷载均匀,而在施工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满足两肢下塔柱同步施工,因此会造成施工工期延长,而荷载不均匀也可能会导致下塔柱线形容易出现较大偏差,难以控制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菱形索塔下塔柱线形调整结构及调整方法,能够提高菱形索塔下塔柱的施工线形精度,并且在后期根据需要可以调整下塔柱线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菱形索塔下塔柱线形调整结构,包括:
下塔柱,所述下塔柱包括左墩身和右墩身;
横撑杆,所述横撑杆设于左墩身和右墩身之间,包括第一杆节和第二杆节,所述第一杆节和第二杆节之间可拆卸连接;
至少一块垫板,所述垫板设于第一杆节和第二杆节的连接处,用于调节第一杆节和第二杆节之间的距离;
若干钢管,所述钢管环绕所述横撑杆设置;以及
若干钢绞线,所述钢绞线穿过所述钢管,所述钢绞线的两端分别锚固于左墩身和右墩身的外侧。
有益效果:本菱形索塔下塔柱线形调整结构,通过横撑杆和钢绞线形成内顶外拉的支撑结构,环绕横撑杆设置若干钢管,能够增强横撑杆的结构强度,并且钢绞线在钢管内,对应地有若干组钢绞线,使得结构更加稳固,钢管还对钢绞线起保护作用。此外,横撑杆和钢绞线分开设置,在调节下塔柱线形时,方便对横撑杆和钢绞线分别进行调整。通过增减垫板的数量或厚度,可调节第一杆节和第二杆节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下塔柱线形向外或向内调整,方便后期进行调整,并且由于垫板的厚度可控制在精确范围内,因此能够提高下塔柱的线形精度。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菱形索塔下塔柱线形调整结构,所述第一杆节和第二杆节相互连接的一端上均设有法兰盘,所述法兰盘上设有若干沿圆周分布的通孔,两所述法兰盘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垫板设于两所述法兰盘之间。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菱形索塔下塔柱线形调整结构,所述第一杆节和第二杆节上均设有挡板,两所述挡板之间设置顶升装置,所述顶升装置用于顶撑两所述挡板,将所述第一杆节和第二杆节分离。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菱形索塔下塔柱线形调整结构,所述顶升装置为千斤顶。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菱形索塔下塔柱线形调整结构,所述挡板与横撑杆之间设有若干第一加劲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桥梁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桥梁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65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