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调查古建筑编竹夹泥墙结构的无损或微损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74390.8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070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赵凡;姚雪;王冲;谢振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3/04 | 分类号: | G01N23/04;G01N21/84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6 | 代理人: | 周长福 |
地址: | 610042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查 古建筑 编竹夹泥墙 结构 无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调查古建筑编竹夹泥墙结构的无损或微损方法;针对古建筑编竹夹泥墙的文物属性和结构特点,提供一种无损或微损的结构调查方法,通过前期准备、初步调查、红外热成像调查、X射线成像调查、内窥镜探查、结果分析等步骤,有效查明墙体内部结构特征和缺陷或损伤情况,符合文物保护“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原则,满足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中墙体结构调查的深度和精度要求。该调查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和新型检测技术的不足或局限,调查程序系统科学,调查结果可视直观,适用性广,促进了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古建筑保护工程领域,具体涉及勘察工作中对于编竹夹泥墙类墙体结构的一种无损或微损调查方法。
背景技术
古建筑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类型,以木结构为主,自身特色明显。墙体是木结构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为围护结构起分割空间、保暖等作用,根据结构特点和材料工艺可分为砖墙、石墙、土墙、编竹夹泥墙、木板墙等类型。编竹夹泥墙,又称“竹笆墙”、“竹编木骨泥墙”等,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木骨泥墙”,宋代《营造法式》竹作中描述为“隔截编道”,历代不断使用延续至今。此类墙体广泛分布在我国盛产竹材的南方地区,以川渝地区最为集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为该地区古建筑中主要的墙体类型。根据调查资料,四川地区现存明代木结构古建筑中大多数墙体为编竹夹泥墙,例如平武报恩寺、新津观音寺、蓬溪宝梵寺、邛崃盘陀寺、广汉龙居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是如此。
编竹夹泥墙一般中间采用竹片编壁和木枋作骨架,两侧敷抹草拌泥打底找平,表面涂抹石灰、涂料等为面层,结构特征较为复杂。通常古建筑编竹夹泥墙受分布地域、建造时代、制作材料与工艺等因素影响,不同对象结构特征差异显著,尤其中间骨架的排列形式和组合关系各异。同时由于编竹夹泥墙中间骨架竹木材料耐久性较差,且骨架与泥层随环境温湿度变化收缩膨胀不一致,长期以来受各种自然营力和人为破坏的影响,骨架材料不断发生劣化,骨架与泥层之间连接也逐渐减弱,由此导致墙体常发生一些结构安全问题。尤其在南方地区热湿环境条件下,温暖潮湿、蚁虫蛀蚀、微生物滋生、雨水渗漏、毛细水侵蚀等危害对该类墙体结构破坏十分严重,轻则出现局部的骨架糟朽、泥层空鼓、墙面起鼓等问题,重则发生整体性的开裂、倾斜、歪闪等,对墙体安全保存构成严重威胁。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工作中墙体结构调查是保护加固设计的基础和依据,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了解墙体原有结构特征,包括结构类型、主要构造、具体做法、维修情况等;二是查明墙体现存结构安全问题,主要为结构安全问题种类、分布情况、形成原因、危险程度、发展趋势等。
目前古建筑保护工程领域在勘察工作中对于墙体结构调查未形成专门的标准或规范,一般传统方法为:首先查阅文献资料和考察走访初步了解墙体结构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墙体外观形貌和残损位置出露断面的肉眼观察,辅以局部开槽探查及敲击按压,根据自身经验综合分析墙体结构特征及存在问题。该方法由于肉眼观察的局限性,对于墙体内部结构特征、缺陷或损伤等判断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同时槽探及敲击按压会对墙体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不符合文物保护“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原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未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43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