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后座人员智能保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74356.0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27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王云;殷尚品;肖晖;姜灏;刘争旺;孙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2 | 分类号: | B60R21/02;B60R21/08;B60Q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后座 人员 智能 保护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后座人员智能保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可以在被追尾时降低对车内后座人员的伤害。本发明的汽车后座人员智能保护系统由追尾预警单元、控制单元及硬件保护单元构成,所述硬件保护单元包括由车顶延伸至后挡风玻璃处的导轨、活动架设于导轨上的保护板、以及驱动保护板沿导轨移动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追尾预警单元分别与控制单元相连。上述汽车后座人员智能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如下:当追尾预警单元判断后车将要与本车发生追尾时,发出预警信号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利用驱动单元使保护板由车顶位置沿导轨移动至后挡风玻璃处,保护板借助两侧导轨的限位作用,形成一道屏障,为车内后座人员提供保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汽车车内人员的保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汽车越来越智能化,但是因周围环境、驾驶不当等因素造成的车祸,由此造成的人员死亡、瘫痪等伤害数据依然十分惊人。针对上述问题,汽车设计人员在车门处增加了防撞梁等结构,以提高抵抗侧碰的能力,在汽车的前后端分别加装了防撞梁,以提高前后碰的能力。但是,当汽车被追尾时,如果后车的高度较高,使得前车的防撞梁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阻挡作用,此时后车的前端结构就会从后挡风玻璃处侵入到乘客舱内,造成后座乘客的伤害。对于上述碰撞情况,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措施以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后座人员智能保护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可以在被追尾时降低对车内后座人员的伤害。
本发明的汽车后座人员智能保护系统由追尾预警单元、控制单元及硬件保护单元构成,所述硬件保护单元包括由车顶延伸至后挡风玻璃处的导轨、活动架设于导轨上的保护板、以及驱动保护板沿导轨移动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追尾预警单元分别与控制单元相连。
上述汽车后座人员智能保护系统的控制方法如下:当追尾预警单元判断后车将要与本车发生追尾时,发出预警信号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利用驱动单元使保护板由车顶位置沿导轨移动至后挡风玻璃处,为车内后座人员提供保护。
在追尾事故发生时,保护板迅速移动至后挡风玻璃处,保护板借助两侧导轨的限位作用,形成一道屏障,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后车由挡风玻璃处侵入到车内,从而保护了后座人员的安全。
具体来说,保护板及驱动单元的设置有以下两种:
1、所述导轨有两条,并分别设置于车内的两侧,两条导轨为开口相对的槽形结构,所述保护板为硬质板,保护板的两端的两侧各有一个滚轮活动架设于导轨内,保护板的接近车头的一端通过保护气囊与车顶连接,所述保护气囊的气体发生器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保护气囊即构成驱动单元。在收到控制单元的将保护板向下移动的指令后,气体发生器使保护气囊充气后展开,从而推动保护板沿导轨快速向后向下移动,将后挡风玻璃的位置遮挡住,以避免被后方车辆侵入。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板为帕姆板,帕姆板具有超高强度、高韧度、抗爆抗砸、防弹、抗冲击、耐高温高压、单体V0级阻燃、易CNC加工等特点,还可以做成透明板,不仅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在落下后车内人员仍能够观察车辆后方情况。
2、所述导轨有两条,并分别设置于车内的两侧,两条导轨为开口相对的槽形结构,保护板的两端的两侧各有一个滚轮活动架设于导轨内;车顶的前部以及导轨旁侧设有滚轮,车尾处设有驱动电机,所述保护板的前端通过依次绕过滚轮、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的拉索与保护板的尾端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即构成驱动单元。在收到控制单元的将保护板向下移动的指令后,驱动电机通过拉索带动保护板沿导轨向后向下移动,将后挡风玻璃的位置遮挡住,以避免被后方车辆侵入。而在不使用时,驱动电机还可以带动保护板移动至车顶位置,起到重复使用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板是由若干条水平板通过线索连接而形成的帘状结构,以使保护板能够根据导轨的形状来做适应性的变化,这样保护板能够严格按照导轨的路线行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43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