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呼吸系统病毒性疾病纤维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73688.7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45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崔大祥;朱君;刘睿;朱竞尧;金彩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M13/463 | 分类号: | D06M13/463;D06M13/224;D06M13/144;D06M13/188;D06M15/15;D06M11/38;D06M11/48;D06M11/55;D06M101/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08 | 代理人: | 董梅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呼吸系统 病毒性疾病 纤维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呼吸系统病毒性疾病纤维的制备方法,纤维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基材,利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通过表面修饰长链磷脂分子,并进一步吸附由磷酸甘油酯,酸性磷脂和具有特定蛋白组成的肺表面活性剂抗病毒药物。本发明实现呼吸系统病毒性疾病的防护和治疗。该纤维可以制备防护口罩等产品,其中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以吸附的方式使负载在纤维表面,通过呼吸作用可以进入体内,发挥抗病毒的作用。本发明制备过程简单、反应易控制,稳定性好、可产业化,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纤维的制备领域,具体为一种抗呼吸系统病毒性疾病纤维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雾霾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研究表明,雾霾中的有害物质,会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破坏。其原因在于雾霾中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 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它吸附大量有毒成分及细菌、病毒,能随着呼吸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
因此,具有抗菌防病毒防护产品受到广泛关注。因为病菌的主要感染途径是空气飞沫及体液接触传播,因此穿戴有效的个人防护装如防护口罩、防护服等是阻断病毒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进行有效个人防护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医疗卫生领域普遍采用的N95、N99防护口罩以及超细纤维防护服材料(中国发明专利:CN1539531A、CN106102863A、CN104757710A),虽然可实现对上述病菌的高效拦截阻隔,但被拦截在表面的病菌仍然具有很高感染活性,在后续同健康人接触以及防护装备脱除时极易导致交叉感染,加速病菌传播。为了增加抗菌防病毒的效果,研究人员在纤维中负载了抗病毒剂,制备了高效杀灭细菌和病毒的纤维材料,有望用于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领域,有效避免传染病疫情暴发(中国发明专利:CN102458422A、CN102061614A、CN101589853A、CN101932328A)。
近年来,肺表面活性物质中特异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其中至少包括四种蛋白,即亲水性的SP-A、SP-D和疏水性的SP-B、SP-C。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物物理及生理学特性都取决于其中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这些特性包括作用的速度,降低表面张力的程度,对渗出血浆蛋白灭活作用的抵抗,刺激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病毒的能力等。因此,利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实现呼吸系统病毒性疾病的防护和治疗。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呼吸系统病毒性疾病纤维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抗呼吸系统病毒性疾病纤维的制备方法,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基材,利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通过表面修饰长链磷脂分子,并进一步吸附有磷酸甘油酯、酸性磷脂和具有特定蛋白组成的肺表面活性剂抗病毒药物,所述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为长链磷脂、甘油三酯、胆固醇、脂肪酸和蛋白质,包括如下步骤:
(1)将PET浸泡于浓氢氧化钠(如20-40%浓氢氧化钠)中,搅拌24小时后洗净烘干,然后置于浓度为K2Cr2O7:H2SO4:H2O =1:20:2(w/v/w)的铬酸溶液中,60℃下超声处理15min,再去离子水清洗直至水洗溶液呈中性,室温下干燥,得表面处理后的PET材料;
(2)将步骤(1)得到的PET分散于0.1 mol/L碱性水溶液中,加入0.1-0.5mol等摩尔量的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化物(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室温搅拌3小时后加入0.1-0.3 mol长链磷脂,室温搅拌3小时后,水洗干燥,得表面处理后的PET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36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防火存储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