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能源汽车底盘碰撞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73623.2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85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辉;丁伟东;宋衍猛;王伟;迟明;才长建;姬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1/02;B60K1/0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张会强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能源 汽车底盘 碰撞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底盘碰撞结构,其包括沿车头至车尾方向依次布置的前下防撞梁总成、前副车架总成、前电池包下护板、后电池包下护板和后副车架总成,且所述前下防撞梁总成连接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的前端,所述前电池包下护板连接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的底部,所述后电池包下护板连接于所述后副车架总成的底部,并于所述前电池包下护板和所述后电池包下护板相靠近的两端分别设有以构成与电池包相连的连接部。本发明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底盘碰撞结构,形成位于汽车底盘位置的碰撞系统,可引导底盘结构在特定区域产生或增加变形,而能够提高新能源汽车底盘的碰撞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底盘碰撞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各国汽车排放法规的愈加严格,以及电动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动力电池作为唯一或部分能量来源的新能源车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采用动力电池作为能量来源的纯电动汽车为例,由于采用电驱动使得汽车启动扭矩大而对动力总成悬置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由此也导致汽车前副车架强度性能目标较高,同时因整车电机与电池包均为电器元件,在碰撞中如何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十分重要。
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均采用全框式副车架,且为保证性能其尺寸及重量一般也较大,这对于碰撞时副车架的变形不利,会影响副车架的碰撞性能。此外,现有新能源车型大多也只有车身传力通道,对于诸如MPDB等碰撞工况并不能满足要求,而且作为新能源车型一般对电池包及相关插接件的防护也尤为重要,不过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对电池包多采用塑料护板防护,有的甚至是裸露无防护,这在发生碰撞或拖底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新能源汽车底盘碰撞结构,以能够提高新能源汽车底盘的碰撞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能源汽车底盘碰撞结构,包括沿车头至车尾方向依次布置的前下防撞梁总成、前副车架总成、前电池包下护板、后电池包下护板和后副车架总成,且所述前下防撞梁总成连接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的前端,所述前电池包下护板连接于所述前副车架总成的底部,所述后电池包下护板连接于所述后副车架总成的底部,并于所述前电池包下护板和所述后电池包下护板相靠近的两端分别设有以构成与电池包相连的连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前下防撞梁总成包括分置于两侧的吸能盒,以及与两侧的吸能盒相连的前下防撞梁,所述前下防撞梁的位于两侧吸能盒中心之间的长度大于汽车整车宽度的50%。
进一步的,所述前副车架总成包括相对布置于两侧的副车架纵梁,以及连接于两侧所述副车架纵梁之间的靠近所述副车架纵梁前端的副车架前横梁,和相对于所述副车架前横梁靠近所述副车架纵梁后端的副车架后横梁,并于各所述副车架纵梁上设有车身连接部,且所述前副车架总成还包括相对布置于两侧的两个动力总成前悬置安装部,以及设于所述副车架后横梁上的动力总成后悬置安装部。
进一步的,各所述副车架纵梁上的所述车身连接部包括沿所述副车架纵梁的长度方向,于所述副车架纵梁上设置的车身前连接部、车身中连接部与车身后连接部;且每侧的所述动力总成前悬置安装部为靠近所述副车架前横梁和该侧所述副车架纵梁的交汇处布置,并具有设于所述副车架前横梁处的前横梁安装位、以及设于所述副车架纵梁处的纵梁安装位,所述动力总成后悬置安装部居于所述副车架后横梁长度方向的中部。
进一步的,靠近于各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前端固连有前安装位支架,所述车身前连接部为设于所述前安装位支架上的前安装套管,所述前安装套管位于对应的所述前副车架纵梁的正上方,且正对于上方的所述前安装套管,于相对应的所述前副车架纵梁上设有供外部安装工具通过的工具通过部。
进一步的,其中一侧的所述副车架纵梁上固连有向所述副车架纵梁内侧延伸的前悬置支架,该侧副车架纵梁处的所述纵梁安装位设于所述前悬置支架上;所述动力总成后悬置安装部具有规则排布于所述副车架后横梁上的多个后横梁安装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36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多功能治疗车
- 下一篇:一种硅藻泥木塑墙板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