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离心泵并基于Tait方程的水的弱可压缩模型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73531.4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6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阳君;邓潇睿;胡文立;朱棚;李鹏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王晶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离心泵 基于 tait 方程 可压缩 模型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离心泵并基于Tait方程的水的弱可压缩模型,该弱可压缩模型的建立基于水的Tait方程,在等温条件下建立密度和压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将密度由压力和温度的函数简化为仅为压力的函数。本发明采用的水的弱可压缩模型是基于Tait方程反映水的密度变化,建立过程简单易实现并在后期可通过修正方程的方式进行改进,使离心泵数值模拟仿真结果更为准确可靠,能更为准确地揭示其内部流动规律及流动机理,从而为离心泵的结构设计和系统高效运行提供理论基础。此外,该弱可压缩模型也能够应用于其他水力机械的数值仿真中并解决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泵的内部流动特性研究分析方法,尤其是一种采用水的弱可压缩模型的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离心泵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转换和流体输送设备,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对于工质为水的离心泵的内部流动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相流动并可分为试验和数值模拟两类,而在后者中常将水看作不可压缩流体来处理。实际上,水为弱可压缩性流体,其密度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微弱变化。随着离心泵向大容量、高扬程发展,水的密度变化在高流速和高压力状态下加剧,此时,仍将水作为不可压缩流体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的部分压力脉动峰值明显小于试验值。因此,原有的不可压缩模型已经无法满足计算精度要求,建立一个水的弱可压缩模型以减小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误差十分必要。
申请号为CN201310549686.5,名称为“一种自吸泵自吸过程流动模拟的计算方法”的专利,该专利以自吸离心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非稳态数值模拟手段对自吸离心泵起动后气液两相流动的瞬态过程进行模拟,估算泵的自吸性能参数。申请号为CN201810180493.X,名称为“基于弱可压流动分析的大功率离心泵水力性能预测方法”的专利,该专利提供一种基于弱可压流动分析的大功率离心泵水力性能预测方法,基于亚格子应力模型的大涡模拟方法,计算扬程、水力效率和汽蚀余量等数据来对泵的水力性能进行预测。
上述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未考虑水的弱可压缩性即水泵运行过程中水的密度变化对离心泵运行性能的影响。二、建立的弱可压缩模型计算方法较为复杂,且只分析了扬程、水力效率及汽蚀余量等特性,未分析弱可压缩性对于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内部压力、速度分布等)的影响。
大多数现有技术将水看作不可压缩流体,建立不可压缩模型进行计算。但由于水为弱可压缩性流体,其密度在离心泵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微弱变化,这种变化在大容量、高扬程的离心泵中更为剧烈。此时,基于不可压缩模型的数值模拟得到的部分压力脉动峰值明显小于试验值,无法满足计算精度要求。而部分考虑水的弱可压缩性的现有技术使用亚格子应力计算等方法建立弱可压缩模型,其建立过程复杂且计算量较大,不利于工程利用推广。
发明内容
为弥补上述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适用于离心泵并基于Tait方程的水的弱可压缩模型,该弱可压缩模型基于水的状态方程即Tait方程,在等温条件下建立密度和压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将密度由压力和温度的函数简化为仅为压力的函数;通过编译公式等形式将该函数加入CFD中已有的不可压缩计算模型,达到反映数值模拟中水的密度变化的目的,即体现了运行过程中水的弱可压缩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离心泵并基于Tait方程的水的弱可压缩模型,该弱可压缩模型的建立基于Tait方程,在等温条件下建立水的密度和压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反映数值模拟中水的密度变化,从而体现离心泵运行过程中水的弱可压缩性,由于流体的密度与温度及压强有关,而离心泵工作环境温度变化小,因此在计算中假设离心泵运行温度为恒定值,在等温条件下建立的水的密度ρ和压力p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其形式为:
p=a+bρn (1)
其中,通过假定体积模量是压力的线性函数即公式(2),可以确定系数a和b,该系数与压力、密度和体积模量的参考状态值有关,
k=k0+n(p-p0) (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35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耗能自恢复压力型锚杆的施工方法
- 下一篇:新型多功能治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