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碱arundine及其衍生物在防治植物病毒病菌病中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373105.0 | 申请日: | 2019-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54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兹稳;丁鑫;廖安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D209/08 | 分类号: | C07D209/08;C07D209/12;C07D209/10;C07D405/14;A01N43/38;A01P3/00;A01P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387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碱 arundine 及其 衍生物 防治 植物 病毒 病菌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碱arundine及其衍生物在治疗植物病毒病菌病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发现arundine及其衍生物I‑1~I‑25表现出很好的抗植物病毒病菌活性,能很好地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枯萎,花生褐斑,苹果轮纹,小麦纹枯,玉米小斑,西瓜炭疽,水稻恶苗,番茄早疫,小麦赤霉,水稻稻瘟,辣椒疫霉,油菜菌核,黄瓜灰霉,水稻纹枯14种植物病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碱arundine及其衍生物在防治植物病毒和病菌病中的应用,属于农业防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植物病毒(viruses of plants)是指能感染高等植物、藻类等真核生物的病毒。由于植物病毒自身结构、生理和生化方面的特殊性,人类还没有找到高效、低毒的抗植物病毒剂,因而植物病毒病发生面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植物病毒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布十分广泛,在农业生产中病毒病是仅次于真菌病的第二大类植物病害。由于病毒在植物细胞中绝对寄生,其复制所需的物质、能量和场所完全依赖寄主,且植物没有像动物那样完整的先进的免疫代谢系统(Science.,2014,344(6181):299-303),使得植物病毒病的防治尤为困难,素有“植物癌症”之称。
目前,不仅有效的植物病毒抑制剂还不多,而且治疗性药剂更少,所报道的药剂在田间实际应用时其防效大多在60%以下。当前使用的代表性农药登记品种有:氨基寡糖素(由D-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的低聚糖天然产物)、宁南霉素、病毒唑、病毒A(盐酸吗啉胍·乙酸铜)等。
生物源天然农药主要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如2.5%鱼藤酮乳油,15%井岗霉素水溶粉剂,等。次生代谢物质是Czapek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所谓次生代谢物质,其来源和性质与基础代谢产物如核酸蛋白质等有所不同,是复杂的分支代谢途径的最后产物,大多数不直接参与维持产生者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有关的原始生化过程。基于天然产物的新农药发现已逐渐成为创新农药的主要途径。
Arundine(结构式一)是一种具有双吲哚结构的天然生物碱,属于双吲哚甲烷天然产物中的一种。1994年,Khuzhaev等首次从芦竹的根系中分离到arundine(Chem.Nat.Compd.,1994,30,635)。后来,研究人员在海洋菌的代谢产物中也分到该天然产物(J.Nat.Prod.,2003,66,1520;Tetrahedron Lett.,2017,58,3172)。生物活性研究发现,arundine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Cancer Res.,2006,66,4952;Cancer Lett.,2008,269,326),目前还没有关于该类化合物抗植物病毒病菌活性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碱arundine及其衍生物I在防治植物病毒病菌病中的应用。本专利的一种生物碱arundine及其衍生物I具有很好的抗植物病毒和病菌活性。
本发明的一种生物碱arundine及其衍生物如通式I所示,具体为I-1~I-25。
结构式一
本发明的一种生物碱arundine及其衍生物I-1~I-25按照反应式一所示的方法制备,两当量的相应的吲哚与一当量的相应的醛或者酮在0.2当量的碘催化下缩合得到化合物I-1~I-25。
反应式一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首次发现arundine生物碱及其衍生物I-1~I-25表现出很好的抗植物病毒和病菌活性,能很好地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枯萎,花生褐斑,苹果轮纹,小麦纹枯,玉米小斑,西瓜炭疽,水稻恶苗,番茄早疫,小麦赤霉,水稻稻瘟,辣椒疫霉,油菜菌核,黄瓜灰霉,水稻纹枯14种植物病菌。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师范大学,未经天津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31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