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端头模板的隧道构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70028.3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88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攀;文涛;丁兴;秦晓升;李斐斐;岑振初;徐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68 | 代理人: | 王永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端头 模板 隧道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端头模板的隧道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根据预设间距以及钢筋直径的大小在端头模板上设置通孔;将所述端头模板固定在结构起点位置,将钢筋穿过所述端头模板上的通孔通过套筒与前端的钢筋连接;对所述钢筋进行绑扎后浇筑混凝土,形成隧道内钢筋混凝土结构。本发明通过在端头模板预设通孔,使得钢筋通过所述通孔排布定位以及端头钢筋预留的搭接长度精准,钢筋间距控制简单,提高施工质量,同时所述端头模板还具有封模作用,可加快施工效率,所述端头模板可循环使用,节省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隧道构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端头模板的隧道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隧道工程施工中,二次衬砌钢筋绑扎的精确定位一直是制约二次衬砌施工质量的一大难题。现有技术中对二次衬砌钢筋绑扎,普遍借助一个台车进行施工,其功能仅是一个可移动的脚手架。现有技术在进行钢筋绑扎时,主要是通过工作人员在钢筋安装过程中采用量尺控制定位以及间距大小。
现有的人工测量绑扎方式将导致钢筋安装间距参差不齐,误差大,受人工影响较大;钢筋安装期间会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钢筋安装过程中容易偏位,钢筋间距不符,混凝土保护层不够,从而严重影响隧道结构质量。
且现有技术在对隧道进行封模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分块小木板进行封堵,这种封模方式工作量大,时间长,效率低,模板不可循环使用。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端头模板的隧道构建方法,旨在解决现有钢筋安装过程中由于采用人工量尺控制定位以及间距大小,导致钢筋安装间距参差不齐,误差大,从而严重影响隧道结构质量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端头模板的隧道构建方法,其中,包括步骤:
根据预设间距以及钢筋直径的大小在端头模板上设置通孔;
将所述端头模板固定在结构起点位置,将钢筋穿过所述端头模板上的通孔通过套筒与前端的钢筋连接;
对所述钢筋进行绑扎后浇筑混凝土,形成隧道内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基于端头模板的隧道构建方法,其中,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钢筋的直径8-15mm。
所述基于端头模板的隧道构建方法,其中,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钢筋的直径10mm。
所述基于端头模板的隧道构建方法,其中,对所述钢筋进行绑扎后浇筑混凝土,形成隧道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步骤包括:
对所述钢筋进行绑扎后,在所述套筒和所述端头模板之间设置垫块;
对绑扎后的钢筋浇筑混凝土,形成隧道内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基于端头模板的隧道构建方法,其中,所述钢筋的端头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套筒内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
所述基于端头模板的隧道构建方法,其中,对所述钢筋进行绑扎后浇筑混凝土,形成隧道内钢筋混凝土结构之后包括步骤:
在封模过程中,根据封模要求以及封模钢筋直径的大小在端头模板上设置相应间距的通孔;
将所述端头模板固定在结构起点位置,将钢筋穿过所述端头模板上的通孔通过套筒与前端的钢筋连接;
对所述钢筋进行绑扎后浇筑混凝土,完成封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四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00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