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紫外垂直腔半导体激光器外延结构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70015.6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40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乔忠良;赵志斌;李再金;任永学;李林;曲轶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S5/183 | 分类号: | H01S5/183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赵徐平 |
地址: | 571158 ***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紫 垂直 半导体激光器 外延 结构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深紫外垂直腔半导体激光器的外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所述衬底为N型衬底;
在所述衬底上表面依次生长的N型过渡层、下DBR反射镜层、下波导层、下势垒层、量子阱层、上势垒层、上波导层、上DBR反射镜层及P型重掺杂层;
在所述P型重掺杂层上表面制备的P面电极;
及在所述衬底下表面制备的N面电极;
所述N型过渡层的厚度为100-500nm,材料为AlxNy,其中,x/y=1-0.95;
所述下DBR反射镜层为80-120对,每对所述下DBR反射镜层包括高折射率DBR反射镜层和低折射率DBR反射镜层;所述DBR反射镜中的高折射率层厚度为50-53nm,材料为AlxNy,其中,x/y=1.05-0.95;所述DBR反射镜中低折射率层的厚度为45-48nm,材料为AlxNy,其中,x/y=0.9-0.85;
所述上DBR反射镜层为50-80对,每对所述上DBR反射镜层包括高折射率DBR反射镜层和低折射率DBR反射镜层;反射镜层中的高折射率层的厚度为45-50nm,材料为AlxNy,其中,x/y=0.45-0.35;所述反射镜层中的低折射率层厚度为35-39nm,材料为AlxNy,其中,x/y=0.3-0.2;
所述P型重掺杂层的厚度为100-500nm,材料为AlxNy,其中,x/y=0.45-1;
所述下波导层的厚度为0.10-0.70μm,材料为AlxNy,其中,x/y=0.75-0.85;所述上波导层的厚度为0.10-0.70μm,材料为AlxNy,其中,x/y=0.7-0.55;
所述下势垒层的厚度为30-80nm,材料为AlxNy,其中,x/y=0.85-0.9;所述上势垒层的厚度为30-80nm,材料为AlxNy,其中,x/y=0.9-0.8。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紫外垂直腔半导体激光器的外延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对单晶衬底进行热处理,备用;其中,热处理时间为5-20min,热处理温度为700-900℃;
(2)通过控制原子束流及氨气流量在衬底上依次在衬底上依次生长N型过渡层、下DBR反射镜层、下波导层、下势垒层、量子阱层、上势垒层、上波导层、上DBR反射镜层及P型重掺杂层;
(3)在衬底下表面制备N面电极,通过光刻工艺在P型重掺杂层上表面制备P面电极;
所述步骤(2)中,控制原子束流及氨气流量的具体操作为:
生长N型过渡层:铝源束流控制在0.03-0.1mol/min,氨气流量控制在16-30sccm,Si原子掺杂束流控制在0.001-0.005mol/min;
生长下DBR反射镜层:①铝源束流控制在0.03-0.1mol/min,氨气流量控制在20-35sccm,Si原子掺杂束流控制在0.001-0.005mol/min;②铝源束流控制在0.03-0.1mol/min,氨气流量控制在30-40sccm,Si原子掺杂束流控制在0.001-0.005mol/min;
生长下波导层:铝源束流控制在0.03-0.1mol/min,氨气流量控制在50-70sccm;
生长下势垒层:铝源束流控制在0.03-0.1mol/min,氨气流量控制在35-40sccm;
生长量子阱层:铝源束流控制在0.03-0.1mol/min,氨气流量控制在40-45sccm;
生长上势垒层:铝源束流控制在0.03-0.1mol/min,氨气流量控制在40-35sccm;
生长上波导层:铝源束流控制在0.03-0.1mol/min,氨气流量控制在35-25sccm;
生长上DBR反射镜层:①高折射率层生长,铝源束流控制在0.03-0.1mol/min,氨气流量控制在50-60sccm,Si原子掺杂束流控制在0.001-0.005mol/min;②低折射率层生长,铝源束流控制在0.03-0.1mol/min,氨气流量控制在65-85sccm,C或Be原子掺杂束流控制在0.001-0.005mol/min;
生长P型重掺杂层:铝源束流控制在0.03-0.1mol/min,氨气流量控制在30-16sccm,氨气流量随时间渐变递减,C或Be原子掺杂束流控制在0.005-0.01mol/min;
步骤(2)中,
所述单晶N型过渡层的生长时间为20-50min,生长温度为550-900℃;
所述下DBR反射镜层①高折射率层,生长时间为0.5-3min,生长温度为550-900℃,②低折射率层,生长时间为0.5-3min,生长温度为550-900℃;
所述下波导层的生长时间为20-50min,生长温度为550-900℃;
所述下势垒层的生长时间为1-5min,生长温度为550-900℃;
所述量子阱层的生长时间为0.5-5min,生长温度为550-900℃;
所述上势垒层的生长时间为1-5min,生长温度为550-900℃;
所述上波导层的生长时间为20-50min,生长温度为550-900℃;
所述上DBR反射镜层①高折射率层,生长时间为0.5-3min,生长温度为550-900℃,②低折射率层,生长时间为0.5-3min,生长温度为550-900℃;
所述P型重掺杂层的生长时间为20-50min,生长温度为550-9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师范大学,未经海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001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