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螺旋藻养殖中水处理回用的装置及使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368780.4 | 申请日: | 2019-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66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 发明(设计)人: | 徐青山;骆其君;谭应宏;郑学林;谭映明;唐金梅;陈海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丽甬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 |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罗继元;陈左 |
| 地址: | 674200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藻 养殖 中水 处理 装置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螺旋藻养殖中水处理回用的装置及使用方法,旨在提供一种维护方便的螺旋藻养殖中水处理回用的装置及使用方法。其中的装置包括曝气絮团采集池、颗粒收集池及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絮团采集池内底部平行设置多根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上设置有若干曝气孔;所述颗粒收集池中部设置有隔板架,所述隔板架上设置有筛绢袋;所述颗粒收集池的一端设置进水管,与之相对的另一端设置位置高度低于进水管的出水管;所述筛绢袋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及出水管连接;所述曝气絮团采集池的下部通过管道与进水管连接;所述过滤装置采用蜂巢结构状的陶瓷土过滤器;所述出水管与过滤装置入口端连接。本发明可大幅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螺旋藻养殖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螺旋藻养殖中水处理回用的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螺旋藻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最全面、最均衡的天然食品之一。螺旋藻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多糖、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其中,蛋白含量达到70%左右,是迄今为止营养价值最高的天然植物蛋白。螺旋藻还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压、促进蛋白质合成、抗癌、抗病毒等生物学功能。作为保健品的螺旋藻均来源于人工养殖,经过二十多年的规模化发展,呈现集约化、标准化、自动化的规范生产模式。在养殖技术方面,中国专利公开号CN1426678A公开了一种名称为“室内自动化养殖系统”的专利申请,其中公开了用于养殖于室内的阶梯状养殖池并采用阶段性养殖,监控养殖环境,高效养殖。鉴于螺旋藻养殖区域大,规模达到数十万平方米,连续进行生产,常常受环境条件、管理水平及藻源的影响,有大量老化的、污染的藻池需要及时处理,而每池每次排放的废水达到百吨。经检测,螺旋藻养殖废水主要成分为培养基及生物质所组成,具有pH值高、矿物元素含量高、含氮营养物量大等特征,因此,不能直接进入废水管网处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及环保措施的落实,大量废水的处理方法及装备改造成为就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
开展螺旋藻养殖中水处理回用,大部分是水,少量为生物质,将废水中的生物质从培养基中分离出来,减少了中螺旋藻养殖中水回用时可能出现的抑制螺旋藻生长的要素,实现水的循环利用。通过水回用降低排放的废水,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减少设备与工艺的投入,将能够降低直接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螺旋藻养殖中水处理回用的装置及使用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螺旋藻养殖中水处理回用的装置,包括曝气絮团采集池、颗粒收集池及过滤装置;所述曝气絮团采集池内底部平行设置多根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上设置有若干曝气孔;所述颗粒收集池中部设置有隔板架,所述隔板架上设置有筛绢袋;所述颗粒收集池的一端设置进水管,与之相对的另一端设置位置高度低于进水管的出水管;所述筛绢袋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及出水管连接;所述曝气絮团采集池的下部通过管道与进水管连接;所述过滤装置采用蜂巢结构状的陶瓷土过滤器;所述出水管与过滤装置入口端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曝气絮团采集池的上部设置有收集生物絮团的刮板。
优选的是,所述筛绢袋为双层筛绢袋。
优选的是,所述曝气管采用PVC管。
优选的是,所述陶瓷土过滤器采用陶瓷粘土与定向水合凝胶按照2:1的质量比配置,形成孔径为3-8μm的多角形网孔。
一种螺旋藻养殖中水处理回用的装置的使用方法,其采用如上所述的装置,该方法包括如下内容:曝气絮团采集池布设在室外高位,底部曝气使生物絮团凝结,表层通过刮板收集生物絮团,收集的生物絮团进入废物收集池干燥后成为饲料;曝气絮团采集池处理后的废水自流入筛绢袋过滤;筛绢袋过滤后的废水自流入过滤装置过滤;过滤装置过滤后的废水经过检测达到标准后,直接进入养殖池,进行循环养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丽甬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未经云南丽甬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87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