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内孔隙的单颗粒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65656.2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5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龙志林;旷杜敏;邓锐杰;张婷;匡凤兰;王洁;周煦桐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T17/00;G06F11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1105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孔隙 颗粒 离散 模型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内孔隙的单颗粒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定单颗粒模型生成边界;构建无孔隙单颗粒模型;建立颗粒内孔隙分布状态信息;删除颗粒内部多面块体;设定接触模型及模型参数。本发明方法便捷高效,原理简单,可构造含显著内孔隙的单颗粒离散元数值模型,为进一步认识单颗粒微观结构对其力学行为的影响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数值计算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含内孔隙的单颗粒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属于岩土工程数值计算领域。
背景技术
颗粒材料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由于天然颗粒形成过程复杂的外部环境作用,易于在颗粒内部形成封闭内孔隙。对于岩土工程问题而言,其所面向研究对象常为颗粒材料,而内孔隙的存在将显著影响颗粒材料力学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实际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充分认识颗粒材料力学行为特征,常通过室内试验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而颗粒内孔隙对其力学行为的影响难以通过室内试验的方式获取,为实现该目的并节约室内试验成本,往往需通过数值试验的手段对天然颗粒材料的物理力学行为进行精细化研究。目前已有离散单元法、有限单元法以及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等多种数值方法可实现天然颗粒材料力学行为的表征。离散单元作为一种可同时反应散粒体材料宏细观物理力学行为的数值计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天然颗粒物理力学行为的研究上,然而,离散单元法通常采用球形颗粒作为基本模型构建的基本组成单元,因此,其所构建的模型内部常存在不可消除的孔隙,无法充分反应颗粒内部结构特征。为使得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需充分考虑天然颗粒材料内部微观结构信息。目前常采用随机化方法对数值模型中的力学参数进行随机调整来反应颗粒内部结构特征的随机化特征,但该方法并不能从物理层面上表征颗粒内部结构,因此,难以通过该种方式对颗粒内部结构演化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和讨论。基于以上所述的技术现状,有必要提出一种含内孔隙的单颗粒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含内孔隙的单颗粒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通过对采用块体单元填充颗粒轮廓模型构建内部无孔隙离散元颗粒模型,并利用颗粒内部孔隙结构特征对无孔隙离散元颗粒模型内部构造块体进行删除,实现颗粒内部孔隙特征的表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含内孔隙的单颗粒离散元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设定单颗粒模型生成边界:指定一大于单颗粒模型尺寸的计算区域;
b.构建无孔隙单颗粒模型:构建单颗粒外部三维轮廓,并利用多面块体紧密填充进单颗粒三维外部轮廓中得到无孔隙单颗粒模型;
c.建立颗粒内孔隙分布状态信息;
d.删除颗粒内部多面块体:依据内孔隙分布状态信息,删除无孔隙单颗粒模型内部相应位置的多面块体;
e.设定接触模型及模型参数:将单颗粒模型内部多面块体间接触模型设定为平行胶结模型,并设定相关模型参数及物理参数。
进一步地,步骤b中,单颗粒外部三维轮廓可通过三维扫描方式获取。
进一步地,步骤b中,构造单颗粒模型所采用填充多面块体应为四面体。
进一步地,步骤c中,颗粒内孔隙分布状态信息可通过三维扫描方式获取。
进一步地,步骤e中,平行胶结模型参数具体包括颗粒间胶结有效杨氏模量、颗粒间胶结粘聚力、颗粒间胶结抗拉强度、颗粒间胶结内摩擦角,物理参数包括颗粒密度以及重力加速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大学,未经湘潭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56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