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型胶与PET基材可共造粒型保护膜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64414.1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7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潘成诚;张艮;汪洋;刘影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明讯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7/25 | 分类号: | C09J7/25;C09J7/38;C09J7/40;C09J15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2200 安徽省宣城市广***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型 pet 基材 可共造粒型 保护膜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进型胶与PET基材可共造粒型保护膜及其制作方法,保护膜,包括PET基材,电晕处理的所述PET基材表面涂布有适度交联的经增溶及接枝改性处理的改进型饱和聚酯压敏胶黏剂涂层,所述适度交联的经增溶及接枝改性处理的改进型饱和聚酯压敏胶黏剂涂层上可贴合有离型膜,所述适度交联的经增溶及接枝改性处理的改进型饱和聚酯压敏胶黏剂涂层中的经增溶及接枝改性处理的改进型饱和聚酯压敏胶黏剂包含接枝改性的饱和聚酯高分子、聚己内酯和聚丙烯酸酯类成分;本发明,制备的压敏胶黏剂粘结性能优秀,与传统的保护膜制备工艺沿承性好,使用过后可将废弃的保护膜直接经挤出造粒即可得到可重复再利用的新型塑料粒子,更便于后续的再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敏胶黏制品领域,具体为一种改进型胶与PET基材可共造粒型保护膜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压敏胶黏制品在不需要加热或使用溶剂的情况下即可表现出粘性,广泛应用于模切、电子、医学、光学、电镀保护及材料加工等方面。
目前保护膜/胶粘带是通过将压敏胶黏剂涂布在一定表面自由能的基材上,经过干燥、交联固化后再作胶层防粘处理后制得的。保护膜/胶粘带所使用的压敏胶黏剂层一般由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橡胶类、聚氨酯类或有机硅类等PSA组成,这些压敏胶黏剂层通常为不溶不熔的高分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很难通过溶解等手段将其从基材上去除。这些保护膜/胶粘带在使用完毕后,通常都作废弃处理,保护膜/胶粘带上的基材也得不到回收利用,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更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然而,在环保意识不断增长的今天,环境友好型材料及材料的可回收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资源、市场及环保要求越来越高。而保护膜类产品是属于很难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有的种类在自然环境中甚至可以存在数百年之久!
但是,由于资金、技术等的局限性,目前市场的保护膜类产品,其在使用完毕后,一般都不是作为固体危废而是很多都作为普通垃圾进行填埋、焚烧甚至不作有效处理混杂于普通的社会垃圾中,这不仅严重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空间,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常见的保护膜/胶粘带类产品约80%~90%质量份额为膜类等基材和大约10%-20%质量份额的压敏胶黏剂涂层,这些高分子物质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是保护膜成为污染物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压敏胶黏剂涂层的难溶特性,处理起来尤为困难。
目前保护膜的处理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
1.直接填埋或焚烧:将使用过的保护膜直接埋入垃圾处理填埋场或焚烧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还是会污染地下水或大气环境;
2.作为固态危废,请有处理资质的专业机构处理:这种处理成本高昂,每吨的处理费用报价为4000元至5000元不等,且贮存运输条件苛刻,一般企业难以承受;
3.溶剂去除胶层:将初步清洗的保护膜用有一定毒害作用的有机溶剂浸泡,待保护膜的压敏胶黏剂涂层在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甲苯等中溶解或溶胀后,用机械的方法去除,得到相对比较纯净的基材,再将基材回收再利用。这种处理方法的缺点是:因使用有机溶剂,存在着消防安全及职业卫生安全隐患;有机溶剂价格较高导致经济性不合理,同时使用后的有机溶剂同样存在待处理问题。而且通常保护膜的功能性涂层为交联型的压敏胶,其在有机溶剂中很难有效溶解,导致处理后的基材仍然带胶严重,不利于后道的回收再利用;
4.化学溶胶:将初步清洁的保护膜用NaOH等强碱性溶液在高温、有压力及长时间条件下反应以达到溶掉压敏胶黏剂涂层的目的。这种处理方法的缺点主要是选择性太差,只能处理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涂层的保护膜,且因为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涂层要使用大量的长链侧基的丙烯酸酯类单体,存在水解温度高、碱溶条件苛刻、反应时间长、能耗高、产生的污水多、膜类基材受损等问题,其他种类涂层的保护膜处理效果很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明讯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明讯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44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