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设备间拓扑关系智能通告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64167.5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08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邹昕;张纪艳;李高超;戴丽;吴潇;吴伟雄;李政;贾有春;王晖;严伟;陈训逊;韩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南京中新赛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1/12 | 分类号: | H04L41/12;H04L4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王安琪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设备 拓扑 关系 智能 通告 实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设备间拓扑关系智能通告实现方法,利用LLDP协议数据单元可扩展的特点,根据本设备上监视端口组的配置信息,将本设备的链路ID和链路方向封装到LLDP的扩展数据单元,定时对外发送LLDP报文,实现智能对外通告本设备存在的链路及链路方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INTERNET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设备间拓扑关系智能通告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网络流控设备串接在路由器中,设备上使能LLDP链路层发现协议后可以获取网络邻居,但是设备间拓扑关系及链路方向的维护,目前都是通过手动记录表格的方式,在网络拓扑复杂、网络拓扑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网络拓扑关系的维护工作量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设备间拓扑关系智能通告实现方法,能够实现智能对外通告本设备存在的链路及链路方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设备间拓扑关系智能通告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LLDP数据单元的扩展字段中增加两个TLV,一个表示链路ID,一个表示链路方向;
(2)使用网络拓扑通告功能,设置定时通告周期,在每个周期中查询设备保存的可用监视端口组信息,获取链路ID和链路方向,监视端口组的ID设置为链路ID,监视端口组的两个端口对应的方向设置为链路方向,将获取到的链路信息组装到LLDP数据单元,以LLDP报文的方式发送出去;
(3)如果报文中携带有链路ID和链路方向,则从报文获取;否则,根据输入端口的端口名,在监视端口组中遍历查询该端口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获取监视端口组中该端口的链路ID和链路方向;如果不存在,根据手动配置的IP地址及链路方向,取最长掩码匹配结果获取链路方向。
优选的,步骤(2)中,网络拓扑通告功能的实现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21)网络拓扑通告准备,配置基于监视端口组使能网络拓扑发送功能,设置网络拓扑发送周期;
(22)在每个定时周期内,遍历64个监视端口组;
(23)检查当前监视端口组是否为工作状态,并且已经使能拓扑通告功能,如果端口组为工作状态且已经使能拓扑通告功能,执行步骤(24);否则,返回执行步骤(22);
(24)检查当前监视端口组内的端口状态是否为UP,端口是否为以太类型端口,端口是否为本板端口,如果端口状态为UP,端口为以太类型端口且为本板端口,则执行步骤(25);否则,返回执行步骤(23);
(25)获取组装LLDP协议标准规定数据单元必选TLV的参数,包括Chassis ID、PortID、TTL、结束标记;
(26)获取当前设备管理口IP地址及本发明增加的链路ID、链路方向参数;链路ID为当前的监视端口组的ID,范围为0-63;链路方向当前端口的上下行方向,监视端口组的第一个端口为上行端口(01表示),第二个端口为下行端口(00表示);
(27)检查如果用户有配置可选参数,获取配置指定需要的TLV的参数,包括设备名称、端口描述、系统描述、系统功能;
(28)将步骤(25)、(26)、(27)获取的参数的LLDP报文格式组装报文,DMAC为固定的组播MAC地址01-80-C2-00-00-0E;SMAC为当前设备的MAC地址;Type为LLDP的协议类型0x88CC;LLDP数据单元填充按不同TLV类型填充具体类型、长度和值;
(29)将组装好的报文通过发包模块发送出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南京中新赛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南京中新赛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41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TVS芯片新型扩散工艺
- 下一篇:车辆控制系统、车辆和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