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62251.3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92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濑上正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10/058;H01M4/13;H01M4/139;H01M4/6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今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以及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对有一面、另一面及侧面且有从一面向另一面贯通的多个贯通孔的第1电极在该贯通孔的内部层叠间隔体层及第2电极构成二次电池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第2电极的稳定集电且使作为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良好。二次电池具备:第1电极,有一面、另一面及侧面且有从一面向另一面贯通的多个贯通孔;第1间隔体层,层叠于第1电极的贯通孔内壁;第2间隔体层,层叠于第1电极的一面及另一面中的至少一方;及第2电极,层叠于第1间隔体层及第2间隔体层的表面中和与第1电极接触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且从第1间隔体层的表面到第2间隔体层的表面连续存在,第2间隔体层的载流子离子传导率小于第1间隔体层的载流子离子传导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公开二次电池以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等。
背景技术
已知使用具有一面、另一面及侧面并且具有从一面向另一面贯通的多个贯通孔的电极的二次电池。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包括碳质蜂窝构造体的外表面的单元的隔壁表面粘附氮化钛膜,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用蜂窝构造集电体。另外,作为外观上相似的构造,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具有蜂窝形状的网眼构造的负极活性物质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267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5116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针对具有一面、另一面及侧面并且具有从一面向另一面贯通的多个贯通孔的第1电极,在该贯通孔的内壁层叠间隔体层以及第2电极来构成二次电池(图9的(A))。一般认为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实现集电体体积的削减、电极间距离的接近化、集电构造的简化等,能够设为具有高容量及高的输入输出特性的二次电池。在二次电池中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在贯通孔的开口面侧(第1电极的一面侧和/或另一面侧)得到第2电极的集电。在该情况下,为了稳定的集电,如图9的(B)所示,不仅在贯通孔的内部,而且在贯通孔的开口面侧也设置间隔体层,在该间隔体层的表面上,从贯通孔的内部到贯通孔的开口面侧连续地设置第2电极即可。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人的新的见解,在采用图9的(B)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产生存在作为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降低的风险的新的课题。
本申请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之一,公开一种二次电池,具备:第1电极,具有一面、另一面及侧面并且具有从所述一面向所述另一面贯通的多个贯通孔;第1间隔体层,层叠于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贯通孔的内壁;第2间隔体层,层叠于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一面及所述另一面中的至少一方;以及第2电极,层叠于所述第1间隔体层及所述第2间隔体层的表面中的和与所述第1电极接触的表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并且从所述第1间隔体层的表面到所述第2间隔体层的表面连续地存在,所述第2间隔体层的载流子离子传导率小于所述第1间隔体层的载流子离子传导率。
在本公开的二次电池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间隔体层包含微粒子和结合所述微粒子的粘合剂。
在本公开的二次电池中,也可以是所述第2间隔体层包含从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以及聚丙烯酸中选择的至少1种。
在本公开的二次电池中,也可以具备:第1集电体,设置于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侧面;以及第2集电体,设置于在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一面侧或者所述另一面侧存在的所述第2电极的表面。
在本公开的二次电池中,也可以具备包含所述载流子离子的电解液。
在本公开的二次电池中,也可以是所述载流子离子是锂离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22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