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能式污水源升温热泵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60958.0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32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吴向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捷信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7/00 | 分类号: | F24D17/00;F24D19/1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利泽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22 | 代理人: | 林兵 |
地址: | 570105 海南省***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能 污水 升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能式污水源升温热泵,蓄能时:吸附发生罐内的吸附床受热释放出氨气,经氨气管进入到吸收发生罐,被吸收发生罐内的硫氰酸钠氨溶液吸收,产生的吸收热被换热管内侧的冷却水带走,完成氨气的工作循环;工作时,吸收发生罐内部的硫氰酸钠氨溶液受热污水加热释放出氨气,经氨气管进入到吸附发生罐,被吸附发生罐内的吸附床上面的氯化钙吸收并释放出热量,完成氨气的工作循环;待加热热水进入到水通道,被吸附床释放的吸附热加热,完成高温热水的加热工作。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热泵效率更高,更有利于小型化与实用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源热泵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蓄能式污水源升温热泵。
背景技术
污水源热泵是以污水作为提取和储存能量的冷热源,借助热泵机组系统内部制冷剂的物态循环变化,消耗少量的电能,从而达到制冷制暖效果的一种创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看好。尤其是以低品位热源驱动的吸收式热泵和吸附式热泵,更加节能,基本不用电,技术越来越受关注。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比如洗澡时,人们需要的是并不是24小时开启的热泵,将生活中排出的低品位热源收集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再开启的蓄能式热泵得以在特定的场合得到应用,而目前的吸收式或吸附式热泵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吸附式热泵,需要蒸发器和冷凝器以及两个以上的吸附器构成,影响了小型化的实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吸附式与吸收式热泵技术相结合的蓄能式污水源升温热泵。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蓄能式污水源升温热泵,包括吸附发生罐、吸收发生罐,所述吸附发生罐通过氨气管与吸收发生罐相连,构成氨气吸附-解吸-吸收的工作循环回路;
蓄能时:
电磁阀a1、a2、c1、c2开启,b1、b2、d1、d2关闭,热污水经电磁阀a1与吸附发生罐内部的水通道进口端相连,吸附发生罐的水通道出口端与电磁阀a2的进口端相连,热污水经a2的出口端排出,构成热污水的工作回路;吸附发生罐的氨气出口端与吸收发生罐的进口端相连,构成氨气的工作线路;吸收发生罐的溶液出口端与循环泵的溶液进口端相连,循环泵的溶液出口端与喷淋装置的溶液进口端相连,构成硫氰酸钠氨溶液的吸收工作线路;冷却水与电磁阀c1的进口端相连,电磁阀c1的出口端与换热管的进口端相连,换热管的出口端与电磁阀c2的进口端相连,构成冷却水的工作线路;
工作时:
电磁阀a1、a2、c1、c2关闭,b1、b2、d1、d2开启,热污水经电磁阀d1与换热管的进口端相连,换热管的出口端与电磁阀d2的进口端相连,构成热污水的换热工作线路;吸收发生罐的氨气出口端与吸附发生罐的氨气进口端相连,构成氨气的工作线路;热水与电磁阀b1的进口端相连,电磁阀b1的出口端与吸附发生罐的水通道进口端相连,吸附发生罐的水通道出口端与电磁阀b2的进口端相连,电磁阀b2的出口端排出高温热水,构成高温热水的加热线路。
优选地,所述吸附发生罐为高压密封容器,由若干层吸附床和氨气管构成,吸附床上固定有氯化钙复合吸附剂。
优选地,所述吸附床之间设有水通道,吸附床与水通道互不相通,只起到换热作用。
优选地,所述吸收发生罐为高压密封容器,充装有硫氰酸钠-氨溶液,顶部有喷淋装置,喷淋装置下有换热管。
优选地,所述吸附发生罐内部的工作工质对为氯化钙-氨;所述吸收发生罐内部的工作工质对为硫氰酸钠-氨。
优选地,所述电磁阀由自动程序控制,电磁阀a1、a2、c1、c2为同时开启或关闭状态,b1、b2、d1、d2为同时开启或关闭状态。
优选地,所述吸附发生罐和吸收发生罐外部均有保温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捷信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海南捷信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09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纯纳米氧化镧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