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激光测量内部变化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59550.1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41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何华阳;周毅姝;韩晓坤;王梦婕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L1/24 | 分类号: | G01L1/24;G01B1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光 测量 内部 变化 方法 装置 | ||
一种激光测量内部变化的装置,属于混凝土应力应变测试领域。光发射模块通过转台固定在支架上,转台在支架的顶部且可三维转动,测量主机连接在支架上并且不影响转台的自由转动,自吸附底座在支架的底部,接收模块内嵌在自吸附底座的底部且接收模块底部和自吸附底座底部平齐。读取接收器模块测得的信号,计算出应变值;根据转台位姿,计算出转台转动角度;将转台转动角度换算成电机旋转参数,通过转台内置的电机驱动器驱动转台转动;在转台转动时,通过读取转台内置的编码器反馈的转动信息对转台转动参数进行修正。本方法响应速度快,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应力应变测量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应力应变测试领域。
背景技术
大跨度桥梁修建过程及营运时混凝土应力应变测试是一项重要工作,桥梁的实际受力状态不能仅仅依赖计算分析,还必须对控制断面进行监测,以确保结构安全,为桥梁施工、营运以及加固维修提供依据。混凝土应力测试是比较复杂的技术,目前还没有直接测量混凝土应力实用而有效的仪器,虽然已经有一种直接测量混凝土压应力的应力测量系统,但它不能测量拉应力,所以更多的是通过测量混凝土的应变来间接地反映混凝土的应力水平。目前用来测量混凝土应变的方法有电阻式和振弦式等几种。
1)振弦式应变测量系统
国内常见的振弦式应变传感器(vibrating wire sensor)主要由安装支座、振弦夹头、振弦、激励线圈、感应线圈、外壳、传输模块等部件构成,以上构件主要是测量应变情况。除此之外大部分振弦式应变传感器还带有测量温度的功能,这类振弦式应变传感器带有一个热敏电阻器,这个电阻器可以测试周围的环境温度,可以对测试的温度进行补偿修正。根据激励方式可分为单线圈激励方式(间歇触发激振)和双线圈激励方式(等幅连续激振),前者工作原理是激励线圈即激励弦产生振动也接受弦的振动所产生的激励信号,后者是一个线圈激励一个接收。
当被测的构件有应力变化出现时,构件自身会出现应变,会带动贴装在该构件上的振弦式应变传感器产生一定的变形。此时,通过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前后端座将此变形转化为内部钢弦的变形,使得振弦产生应力变化,进而改变振弦的基础固有频率。通过电磁线圈对振弦进行激振可以测量得到其振动频率,将所得到的频率信号通过电缆进行传递,传递到对应软件中进行转化就可以得到测量构件的应变情况。
2)电阻式应变片
应变片是由敏感栅等构成用于测量应变的元件。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应变效应制作的,即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产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相应的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应变效应”。
应变片是由敏感栅等构成用于测量应变的元件,使用时将其牢固地粘贴在构件的测点上,构件受力后由于测点发生应变,敏感栅也随之变形而使其电阻发生变化,再由专用仪器测得其电阻变化大小,并转换为测点的应变值。
现在技术存在以下缺点:
1)测量方向单一。单个振弦式应变测量传感器或电阻式应变片只能同时测量单个方向的应变值。
2)测量频率低。现有技术只能进行静态测量,即无法测量变化的应力应变,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3)适用性较差。现有技术无法对现场状况进行自适应,在遇到不同现场工况时需要人为进行调整参数。
发明内容
本专利所述一种激光测量内部变化的方法主要由测量主机、光发射模块、接收模块、转台、支架、自吸附底座等部分组成,图1中1为光发射模块,2为转台,3为支架,4为测量主机,5为自吸附底座,6为接收模块。本专利可以如图1所示工作,也可将其旋转90°进行垂直面的应变测量。
光发射模块通过转台固定在支架上,转台在支架的顶部且可三维转动,测量主机连接在支架上并且不影响转台的自由转动,自吸附底座在支架的底部,接收模块内嵌在自吸附底座的底部且接收模块底部和自吸附底座底部平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595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