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电型芳纶纳米纤维复合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58443.7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02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斌;王琳;张美云;谭蕉君;宋顺喜;丁雪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9/28 | 分类号: | C08J9/28;C08L77/10;C08L39/06;C08K7/06;G01B7/1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晓晓 |
地址: | 71002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电 型芳纶 纳米 纤维 复合 凝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电型芳纶纳米纤维复合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利用具有纳米尺度结构、高强度、大长径比和高耐温性的芳纶纳米纤维作为基体,以具有高结晶度、高刚性结构的晶须碳纳米管作为导电填料与增强填充材料,制备了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压缩回弹性的导电型芳纶纳米纤维复合气凝胶,具体包括制备芳纶纳米纤维分散液、制备晶须碳纳米管分散液、制备晶须碳纳米管/芳纶纳米纤维复合分散液、制备凝胶状晶须碳纳米管/芳纶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等步骤,得到导电型芳纶纳米纤维复合气凝胶。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易行,得到的导电型芳纶纳米纤维复合气凝胶在压力传感、智能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纳米材料和应变传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电型芳纶纳米纤维复合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气凝胶由于具有高孔隙率、低密度、可控的三维多孔结构等特性,使其在吸附、隔热、储能等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导电型气凝胶不仅具备上述气凝胶的优点,同时由于其优异的导电性能,使其在燃料电池、催化、超级电容器、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常规的导电型气凝胶大多为经过高温(1000℃)热解得到的碳基气凝胶,虽然其展现出优异的导电性能,但同时由于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具备高温、高压或严格的无氧等苛刻条件,所以通常无法批量生产。此外,传统的碳基气凝胶由于高温热解处理往往展现出较低的机械性能、较大的脆性与较差的压缩回弹性。因此,当传统的碳基气凝胶应用于传感器时难以表现出高的灵敏度、快的响应性能、长的循环周期与使用寿命,无法满足压力传感器的应用要求。芳纶纳米纤维(Aramid Nanofibers,ANFs)具有独特的纳米尺度结构(直径3-30nm、长度最高可达10μm)、大的长径比和比表面积、同时又保留了芳纶纤维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温性能,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极具潜力的构建宏观复合材料的“构筑单元”。申请号为201710263470.0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制备方法,通过抽提、芳纶纳米纤维分散液的制备、制备芳纶纳米纤维水凝胶、真空抽滤和冷冻干燥等步骤得到了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该气凝胶初始分解温度为500℃,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可解决目前现有气凝胶耐热性差的问题。但是该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本身不具有导电性;同时,由于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自身高的孔隙结构,削弱了纤维之间强的氢键作用力,降低了气凝胶的机械性能与压缩回弹性,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芳纶纳米纤维气凝在压敏传感器领域的应用。总而言之,目前未见有关导电型芳纶纳米纤维复合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方面的公开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型芳纶纳米纤维复合气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不具有导电性、压缩回弹性差、无法应用于压力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的问题,本发明采用新工艺、新方法研发生产出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灵敏度与长循环稳定性与使用寿命的导电型芳纶纳米纤维复合气凝胶,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应用前景广阔。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导电型芳纶纳米纤维复合气凝胶,所述导电型芳纶纳米纤维复合气凝胶由芳纶纳米纤维与晶须碳纳米管组成,芳纶纳米纤维与晶须碳纳米管的质量比为(40~70):(60~30),所述导电型芳纶纳米纤维复合气凝胶的密度为20-50mg/cm3。
一种导电型芳纶纳米纤维复合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芳纶纳米纤维分散液:将芳纶短切纤维、氢氧化钾、二甲基亚砜和去离子水混合并密封,在1200r/min~15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反应2h~4h,得到分散于二甲基亚砜中的芳纶纳米纤维分散液;
步骤二:制备晶须碳纳米管分散液:将晶须碳纳米管、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水混合,在2000r/min~3500r/min转速下剪切30~60min,得到晶须碳纳米管分散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584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