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天然气的低氮燃烧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58003.1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42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宋成文;宋炳达;任智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圣工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04 | 分类号: | F23D14/04;F23D14/64;F23D14/70;F23D14/78;F23L1/00;F23L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96 | 代理人: | 王程远 |
地址: | 110000 辽宁省沈阳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天然气 燃烧 | ||
一种生物天然气的低氮燃烧器,本发明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供风主管上分别连通有一次风管和二次风管,一次风管上连接有一次调风阀,二次风管上连接有二次调风阀;一次风管的另一端与一次风室连通设置,一次风室上贯通连接有数个一次风支管,位于圆心位置的一个一次风支管的另一端贯通连接有中间同心射流风管,以该圆心上的一次风支管为圆心呈环状分布的数个一次风支管的另一端上均贯通连接有环状射流风管;所述的一次风支管设置于燃气室内。其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燃烧器燃烧效果差、燃烧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以及燃料和空气参混效果差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天然气的低氮燃烧器。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根本动力。随着化石能源的资源开发和应用所引起的资源枯竭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我国面正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清洁燃料的供给能力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各地区农业残余物(秸秆、稻壳、花生壳等)及林业残余物(伐木残余物、木材加工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等)的大量剩余,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通过研制生物质废弃物气化燃烧设备来尝试解决能源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硫化物、氮氧化物是主要大气污染物,是引发酸雨、雾霾、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因素。我国各地的环保标准都对硫化物、氮氧化物排放量进行了严格限制。在工业及民用炉窑领域,传统上通常采用煤和石油制品作为燃料。但是由于这些燃料本身特点的限制,实现低硫化物、氮氧化物排放难度极大,通常需要尾气处理才能实现污染物排放达标,大大增加了环保费用。
近年来,以生物质气化燃气作为燃料的燃气燃烧器得到了大力发展。相比天然气燃烧器,生物质燃气具有含硫成分低,CO2零排放,价格便宜。生物质天然气燃烧器具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硫化物、氮氧化物排放低的优点,其高效洁净利用能够大幅度降低大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解决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的生物天然气的低氮燃烧器,其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燃烧器燃烧效果差、燃烧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以及燃料和空气参混效果差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它包含供风主管、一次风管、二次风管、一次调风阀、二次调风阀、一次风室、燃气室、一次风支管、生物质燃气入口、中间同心射流风管、环状射流风管、锥环状射流反射锥管状结构、锥形喷嘴出口冷却风管、点火电极、一次燃烧室;供风主管上分别连通有一次风管和二次风管,一次风管上连接有一次调风阀,二次风管上连接有二次调风阀;一次风管的另一端与一次风室连通设置,一次风室上贯通连接有数个一次风支管,位于圆心位置的一个一次风支管的另一端贯通连接有中间同心射流风管,以该圆心上的一次风支管为圆心呈环状分布的数个一次风支管的另一端上均贯通连接有环状射流风管;所述的一次风支管设置于燃气室内,所述的中间同心射流风管以及环状射流风管的出口端均设置于一次燃烧室内,一次燃烧室与燃气室贯通设置,一次燃烧室的出口端为向圆心处收拢的锥环状射流反射锥管状结构,一次燃烧室的外部套设有锥形喷嘴出口冷却风管,锥形喷嘴出口冷却风管与一次燃烧室外壁之间的空间构成锥形喷嘴出口冷却风室,该锥形喷嘴出口冷却风室的入口端与二次风管的出口端贯通连接,锥形喷嘴出口冷却风室的出口端以及一次燃烧室的出口端均与二次燃烧室贯通连接;所述的点火电极贯穿锥形喷嘴出口冷却风管以及一次燃烧室设置;所述的燃气室的侧壁上贯通连接有生物质燃气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次风室与一次风支管相背的一侧壁贯通连接有烟气回流接管,该烟气回流接管上连接有调节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圣工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沈阳圣工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580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