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野外松茸菌塘的培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45237.2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266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黄兰兰;于富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18/20;A01G18/3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吕纪涛 |
地址: | 650201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野外 松茸菌塘 培育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野外松茸菌塘的培育方法,属于野生菌人工栽培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共生树苗栽种在野外松茸菌塘边缘,侵染8~10个月,得到侵染共生树苗;2)将所述步骤1)得到的侵染共生树苗栽种于距离步骤1)松茸菌塘10~30m处,每年对侵染共生树苗浇灌松茸孢子液。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野外松茸菌塘的培育方法,5~7年,共生树的根部会形成松茸菌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野生菌人工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野外松茸菌塘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松茸(又名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S.ItoS.Imai)Singer是一种名贵的野生食用菌,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兼具药用功效,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极高的经济价值不仅促进了松茸经销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激起了科学家对松茸研究的兴趣与热情。松茸的人工栽培是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然而,截止目前全球尚无人工栽培成功的先例。
松茸属于外生菌根真菌,它主要与松科和壳斗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松茸的人工栽培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共生树种、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等。近年来,松茸菌根苗的人工合成已成功实现,但将菌根苗移栽到野外后出现菌丝退化现象,子实体的诱导并未成功。
现有的松茸菌根合成方法不仅操作复杂、成本高,而且菌根苗在野外环境菌根可持续性差,容易被别的菌根真菌所替代,难以形成新的菌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野外松茸菌塘的培育方法,采用本发明的培育方法,5~7年可形成松茸菌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野外松茸菌塘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共生树苗栽种在野外松茸菌塘边缘,侵染8~10个月,得到侵染共生树苗;
2)将所述步骤1)得到的侵染共生树苗栽种于距离步骤1)野外松茸菌塘10~30m处,每年对侵染共生树苗浇灌松茸孢子液。
优选的,所述共生树苗包括松树苗和/或栎树苗。
优选的,所述共生树苗的培养方法包括:将共生树苗的种子播种于基质中进行萌发,出苗后培养3~5个月,得到共生树苗。
优选的,所述基质包括土壤、蛭石和松树皮,所述土壤、蛭石和松树皮的体积比为(4~6):(4~6):(0.5~1.5)。
优选的,所述土壤为步骤2)侵染共生树苗栽种于距离步骤1)野外松茸菌塘10~30m处的表层土壤。
优选的,所述步骤1)野外松茸菌塘边缘每间隔20~30cm栽种1株共生树苗。
优选的,所述步骤2)侵染共生树苗的栽种穴的深度为15~25cm,直径为5~8cm。
优选的,每年对侵染共生树苗浇灌松茸孢子液1次,所述松茸孢子液中松茸孢子量在5×107个以上。
优选的,所述基质灭菌后使用,所述灭菌的条件包括:所述灭菌的温度在121℃以上,所述灭菌的时间在2h以上,所述灭菌的次数为2次,间隔3d。
优选的,当所述共生树苗为松树苗时,所述松树苗的苗龄为4~5个月;当所述共生树苗为栎树苗时,所述栎树苗的苗龄为3~4个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野外松茸菌塘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共生树苗栽种在野外松茸菌塘边缘,侵染8~10个月,得到侵染共生树苗;2)将所述步骤1)得到的侵染共生树苗栽种于距离步骤1)野外松茸菌塘10~30m处,每年对侵染共生树苗浇灌松茸孢子液。本发明将共生树苗在野外松茸菌塘边缘进行侵染,获得的侵染共生树苗能够适应野外环境,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菌根形成,大大增加了侵染共生树苗移栽后菌根的持续性和菌塘的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452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UV固化光学压敏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清理方便的整体卫浴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