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态充电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344568.4 | 申请日: | 2019-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26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 发明(设计)人: | 王哲;陆钧;贺凡波;葛俊杰;马俊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B60L53/122;B60L5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充电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充电方法,包括: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信号联通时,实现所述信号联通的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向所述供电端工作电路发送控制信号,所述工作电路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使电源向与实现所述信号联通的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形成对应关系的发射线圈供电。本发明的动态充电方法,能够实现被充电设备在移动过程中进行充电,可靠性强,受到使用环境的影响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能量传输领域,尤其涉及动态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除静态无线充电外,还有一种动态无线充电,动态无线充电在路面下方连续铺设发射线圈,利用电磁耦合的原理,给行驶中的电动汽车动态充电。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中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且接收线圈跟随车辆移动速度通常非常快速,因此,精确、快速的线圈位置检测至关重要。
动态无线充电的线圈位置检测常采用红外线、激光、超声波等通用传感器,这类别传感器使用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另外一种常用的方式是当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开始耦合时会引起地面发射设备一系列电参数的变化,比如电流、电压以及相位、谐振频率等,通过检测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判断位置。但这种方案需要每个地面发射设备一直处于待机运行状态,且可靠性较差,反应也不及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态充电方法,能够满足车辆行驶途中的充电需要。
本发明的动态充电方法,包括: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信号联通时,实现所述信号联通的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向所述供电端工作电路发送控制信号,所述工作电路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使电源向与实现所述信号联通的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形成对应关系的发射线圈供电。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信号联通时,信号联通强度最大的所述第一通信器作为选定第一通信器,所述工作电路根据所述选定第一通信器的所述控制信号,使电源向与所述选定第一通信装置形成对应关系的发射线圈供电。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信号联通时,信号联通强度与距离相关。
优选的,当任意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信号联通时,与所述形成信号联通的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相邻的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处于工作状态,否则可以处于待机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具有多个通信器,当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信号联通时,每个所述通信器均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信号联通,根据信号联通时,每个所述通信器的差异,确定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信号联通时,通过电信号以二进制的方式传递信息。
本发明的动态充电方法,能够实现被充电设备在移动过程中进行充电,可靠性强,受到使用环境的影响小。
附图说明
图1为动态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动态充电系统中选定的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信号联通时的示意图;
图3为动态充电系统中线圈结构的一种示意图;
图4为动态充电系统中线圈结构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5为动态充电系统中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采用线圈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动态充电方法的逻辑框图。
附图标记:
发射线圈1;供电端工作电路2;第一通信装置3;选定的第一通信装置3’;接收线圈4;接收端工作电路5;负载6;第二通信装置7;供电端谐振补偿电路21、供电端电能变换电路22、电源切换电路23、供电端信号收发电路24;通信器31;接收端谐振补偿电路51、接收端电能变换电路52和接收端信号收发电路53;第一线圈单元X1;第二线圈单元Y1;第三线圈单元Z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445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