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43362.X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7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乔长晟;孙南南;高翠;史兵毅;殷海松;赵廷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125;C12R1/10;C12R1/085;C12R1/01;C02F101/10;C02F101/30;C02F103/3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尚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2 | 代理人: | 徐杨阳 |
地址: | 3002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复合菌剂是由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交替单胞菌组成;交替单胞菌由本实验室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所得,由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编号为CGMCC No:14457。复合菌剂的应用为:将上述菌体均单独活化后,混合加入马铃薯淀粉废水进行处理。本发明利用微生物互不拮抗、相互协同的作用扩增培养,能够有效地降低马铃薯淀粉废水中的总磷和COD含量,对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特别涉及在降低马铃薯淀粉废水中总磷和COD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我国是马铃薯第一大生产国和第一大消费国。马铃薯营养和经济价值均高,广泛应用于食品、淀粉,饲料和医药等工业,尤其淀粉工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马铃薯淀粉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都不断提升。但马铃薯淀粉在生产过程中,平均约6.5t马铃薯,能够产出1t淀粉,5t薯渣和20t废水。马铃薯淀粉废水成分复杂,属高浓度、高污染酸性有机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更是高达约30000~45000mg/L。该废水一旦进入环境中,高浓度的有机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致使各种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更有甚者使致病菌或有害微生物极速繁衍,严重侵害水生动物,同时因有机质的氧化反应和微生物大量繁衍,耗尽水中溶解氧,导致水生生物缺氧窒息致死,严重污染相关水体及生态环境。甚至可能引起局部地区农田减产或绝收,废水存留过长会发酵产生恶臭气体,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生产。
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物理、化学絮凝沉淀来降低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有机质含量,如传统絮凝剂FeCl3、PAC和Al2(SO4)3等,但是Fe3+等金属离子具有腐蚀性,对设备有腐蚀危害,并且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寻求一种能简单高效且对环境无二次污染的降低马铃薯淀粉废水中的有机质含量的方法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利用微生物之间互不拮抗、相互协同的作用扩增培养,能够有效地降低马铃薯淀粉废水中的总磷和COD含量,对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菌剂,该复合菌剂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保藏编号为CGMCC No:14457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组成。
复合菌剂中各菌液的体积百分含量为:枯草芽孢杆菌15-40%、地衣芽孢杆菌10%-25%、蜡样芽孢杆菌15%-30%、交替单胞菌10%-30%。
保藏编号为CGMCC No:14457的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sp)由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保藏单位地址为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是2017年7月25日。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复合菌剂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备:
1)从保存完好的斜面中分别挑取一环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交替单胞菌的菌体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扩增培养,得各菌液;
2)将上述各单独培养的菌液混匀,各菌液体积百分含量为:枯草芽孢杆菌15-40%、地衣芽孢杆菌10%-25%、蜡样芽孢杆菌15%-30%、交替单胞菌10%-30%,即得复合菌剂。
液体培养基的组成和含量为:蔗糖0.7%、牛肉膏0.69%、硫酸铵0.085%、氯化钠1%、无水硫酸镁0.7%,pH7.2-7.4,121℃灭菌2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433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汽车用平轴式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