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监测识别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38543.3 | 申请日: | 201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8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王真宝;乔高学;吴承英;聂旭中;付振兴;张双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3/196 | 分类号: | G08B13/196;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刘娟 |
地址: | 300385 天津市西***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技术 监测 识别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监测识别系统及方法,支持多种感应模块进行监测预警,同时辅以图像采样技术进行识别验证,且支持主流的物联网通信方式,还可以同时采用服务端和移动客户端应用程序双重报警方式,极大的满足了实时监测识别告警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监测识别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监测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物联网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乃至人们日常生活中,比如智慧家居、智慧家电以及智慧楼宇等依托物联网技术的新兴行业比比皆是。但是在监测识别方面,现有技术却略显颓势,一直采用单纯的感应技术如红外识别、重力感应或声波监测等方式,亦或只采用视频监控技术,已无法满足当今物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现有技术,采用单一的感应监测技术或视频录制采集技术,且大部分没有网络上传或需要借助路由器进行组网工作,不能满足人们实时监测数据和精准识别的需求。通过下述“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监测识别方法及系统”可利用感应模块进行监测预警,图像采集模块进行拍照取样,服务平台进行识别告警,在多个模块配合下,达到实时监测识别告警的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监测识别系统,满足人们实时监测数据和精准识别的需求,可利用感应模块进行监测预警,图像采集模块进行拍照取样,服务平台进行识别告警,在多个模块配合下,达到实时监测识别告警的目的。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监测识别系统,包括服务平台和智能终端,所述服务平台包括图像处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以及数据库模块,所述智能终端包括感应模块、拍照取样模块、存储模块、控制模块、通信传输模块以及供电模块,其中:所述感应模块用于采集模拟量,并根据该模拟量生成报警信号,将该报警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报警信号后,并生成拍照指令发送至拍照取样模块;所述拍照取样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拍摄指令后,拍摄图像数据并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和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所述报警信号和图像数据;所述通信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报警信号和图像数据发送至所述服务平台;所述供电模块用于为感应模块、拍照取样模块、存储模块、控制模块、通信传输模块以及报警模块供电;所述服务平台用于接收所述报警信号和图像数据,并将所述图像数据发送至所述图像处理模块;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用于接收图像数据,并对该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发送至数据分析模块;所述数据分析模块用于接收预处理后的图像数据,通过所述数据库模块比对识别,并生成比对结果数据;所述数据库模块用于存储所述报警信号和图像数据。
本设计通过智能终端与服务平台的配合实现实时监测识别,可适用于各种领域中,不需要路由器进行组网工作,可直接通过网络上传实时数据,采用物联网技术监控,服务平台可采用云平台、大数据平台或本地数据库等,灵活多变,并可以实现双侧报警,在触发报警信号后智能终端可以自行报警,同时也可以通知服务平台报警,通过信息冗余来提高信息安全性。
进一步的,为了增加通信效率,所述感应模块包括信号调制电路,所述模拟量为物理量和/或化学量,所述信号调制电路通过485串口通信或导线直连或无线传输的方式与所述控制模块建立通信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增加报警方式的多样性,该系统还包括报警模块,该报警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信号发出告警信号,所述报警模块包括图文报警模块、语音报警模块,所述告警信号包括图文告警、语音告警。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CPU、内部存储器、输入接口以及输出接口。
进一步的,为了适应不同的拍摄环境,所述拍照取样模块通过485或232串口方式与控制模块通信连接,所述拍照取样模块还包括补光灯,该补光灯集成光感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存储模块包括内部存储器、外部存储器以及服务器端云存储的存储方式。
进一步的,所述通信传输模块通过有线或无线与所述服务平台通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85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