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远红外线焙烧制备一氧化碳低变催化剂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35384.1 | 申请日: | 201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33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兴田;黄伟;黄霞;王金质;冯明;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80 | 分类号: | B01J23/80;B01J35/10;C01B3/16;B01J37/08;B01J37/3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线 焙烧 制备 一氧化碳 催化剂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氧化碳低变催化剂的制备领域,涉及用远红外线焙烧法生产一氧化碳低变催化剂的工艺。远红外线焙烧法,是由电能在远红外线发热管发热,通过精确的温度控制技术,使炉膛温度达到规定的操作温度,温度的波动控制在设定的范围之内,将烘干的粒子物料焙烧,由碱式碳酸盐分解成铜、锌、铝氧化物。调节各段的焙烧温度到设定的温度,温度波动在允许正负值范围内,设定远红外线运转速度,投料均匀分配到链条盘内。本发明远红外线焙烧法生产出来的低变催化剂烧失重均匀,孔结构理想,10nm~20nm的孔≥70%,总比表面积大于100㎡/g,催化剂性能稳定,一氧化碳耐热后活性≥85%,堆比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氧化碳低变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远红外线焙烧工艺制备一氧化碳低变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一氧化碳低变催化剂组成组份种类繁多,在工业生产上常用的是铜锌铝系,其活性中心是氧化铜经过还原后产生的铜微晶;氧化锌的作用是阻止铜晶粒长大和毒物对活性中心的破坏;氧化铝有提高催化剂强度和增加比表面的作用。铜锌铝系催化剂的制备一般采用共沉淀法,将铜、锌、铝的硝酸盐混合溶液用碳酸钠、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铵等进行中和沉淀,然后经过洗涤、烘干、碾料,然后进入焙烧工艺。焙烧后得到的物料,加入石墨混合,打片得到催化剂成品。
焙烧工艺是将以上步骤得到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盐的物料,通过高温煅烧的方法分解成金属氧化物。此步骤对催化剂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焙烧工艺一般采用回转煅烧炉设备。回转煅烧炉一般采用燃烧液化气、煤或通过电加热为热源进行加热,存在焙烧不均匀,易导致催化剂烧结,或物料分解不充分的问题;此外,难以在温度上实现精准控制,致使温度的波动较大,会对催化剂的晶粒和孔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为了获得更高活性的、性能更为优异的铜系低变催化剂,采用比传统方法更为先进的焙烧工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生产工艺,提供一种用远红外线焙烧制备一氧化碳低变催化剂的工艺。
本发明是一种远红外线焙烧制备一氧化碳低变催化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制备中,烘干粒子物料经远红外线焙烧,由碱式碳酸盐分解成铜、锌、铝氧化物。
本发明优选地,选用远红外箱体炉进行焙烧,采用远红外线石英发热管发热使炉膛内达到设定的操作温度,后由自动仪表来控制温度在设定的范围内运行。烘干粒子物料在一定温度下经过焙烧,由碱式碳酸盐分解成铜、锌、铝氧化物。
一般地,所述远红外箱体炉包括箱体外壳,进料斗,石英加热管,翻料斗,链板带,出料斗,减速机以及异步电机组成。
所述红外线箱体炉内,设置4~5个温区,每个温区均匀分布若干个发热管和2~5个测温点,采用远红外线石英发热管发热,使炉膛内达到设定的操作温度。
由自动远红外测温仪表来控制温度在设定的范围内运行。
所述控制温度为330℃-350℃,远红外线运转转速为550~650转/分。
所述进料斗下料槽进口设置刮板,布置厚度1.5~2.5cm的物料。
所述物料在链板带上焙烧后得到的出料,烧失重在6.0~8.0%之间。
本发明的优点:采用本发明远红外线焙烧法生产出来的低变催化剂烧失重均匀,孔结构理想,10nm~20nm的孔≥70%,总比表面积大于100㎡/g,催化剂性能稳定,一氧化碳耐热后活性≥85%,堆比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远红外箱体炉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料斗,2-石英加热管,3-翻料斗,4-链板带,5-出料斗,6-箱体外壳,7-减速机,8-异步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53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去除防老剂TMQ中杂质伯胺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有机-无机复合堵水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