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建筑垃圾处置用资源再利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33241.7 | 申请日: | 201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07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徐甲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安绿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0/02 | 分类号: | C04B20/02;C04B18/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驰纳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7 | 代理人: | 蒋路帆 |
地址: | 2266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建筑 垃圾处置 资源 再利用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建筑垃圾处置用资源再利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资源再利用技术领域,本方案通过电动推杆、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使得粉碎辊持续转动时左右平移,使得主粉碎刀和副粉碎刀对粉碎箱内的垃圾进行破碎,通过干冰块升华吸热,并借助导热块、铝片和制冷筒的导热作用,可以减少垃圾粉末内部热量大量积累的可能性,当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压达到一定值后,使得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导管进入到气路单向阀内,并推动柱形气囊上移,使得通气塞扎入到气嘴中,使得柱形气囊内的气体通过分流孔逸出,并借助排风扇使得气体排出,从而对垃圾进行打散,并且通过二氧化碳的阻燃作用,使得垃圾之间不易由于相互摩擦而燃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资源再利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建筑垃圾处置用资源再利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垃圾是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利用的废弃物品,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是不被需要或无用的固体、流体物质,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垃圾处理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常见的做法是收集后送往堆填区进行填埋处理,或是用焚化炉焚化,但两者均会制造环境保护的问题,而终止过度消费可进一步减轻堆填区饱和程度,堆填区中的垃圾处理不但会污染地下水和发出臭味,而且很多城市可供堆填的面积已越来越少,焚化则无可避免会产生有毒气体,危害生物体,多数的城市都在研究减少垃圾产生的方法,和鼓励资源回收,垃圾分类是实现减量、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能不能做到垃圾分类,直接反映一个人,乃至一座城市的生态素养和文明程度。
建筑垃圾是指在工程中由于人为或者自然等原因产生的建筑废料,包括废渣土、弃土、淤泥以及弃料等。这些材料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却是在建筑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工程项目建设,正因为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所以其环节的考虑是更重要的。
现阶段对垃圾的处理,通常采用的露天堆放、填埋方式,但是却存在以下弊端:垃圾堆放地的选址的随意性,易产生安全隐患;建筑、装修垃圾随意堆放会造成粉尘逸散,污染环境空气;在填埋过程中产生污水会污染土壤、地下水及地表水水体,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地下水及地表水体污染;造成空闲占地,污染土壤。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建筑垃圾处置用资源再利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它可以实现通过电动推杆、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使得粉碎辊持续转动时左右平移,使得主粉碎刀和副粉碎刀对粉碎箱内的垃圾进行破碎,通过干冰块升华吸热,并借助导热块、铝片和制冷筒的导热作用,可以减少在对垃圾破碎的过程中由于垃圾数量较多,而使得其内部热量大量积累的可能性,当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压达到一定值后,使得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导管进入到气路单向阀内,并推动柱形气囊上移,使得通气塞扎入到气嘴中,使得柱形气囊内的气体通过分流孔逸出,并借助排风扇使得气体排出,从而对垃圾进行打散,并且通过二氧化碳的阻燃作用,使得垃圾之间不易由于相互摩擦而燃烧。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建筑垃圾处置用资源再利用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初步筛分:装修垃圾通过专用运输车辆直接卸料或用装载机给料到料斗,专用给料机均速给料至专用输送机,当装修垃圾中渣土含量高时,用装载机喂料至渣土筛分机,去土后的装修垃圾直接均速给料至专用输送机,专用输送机水平段设人工分拣房;
S2、机械破碎:将初步分拣后的装修垃圾输送至垃圾专用破碎机,并在破碎过程中对垃圾中的磁性物质进行取出,并筛选出其中的大于40mm的物料,将剩余的破碎后的装修垃圾通过皮带机输送至物质比重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安绿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海安绿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32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