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化遮光面板及触摸显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33025.2 | 申请日: | 201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5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士敏;朱泽力;张超;宋小来;周威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7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遮光 面板 触摸 显示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化遮光面板,包括透明盒体,透明盒体的内部形成有内腔;第一导电层,覆盖于透明盒体的内壁上;及遮光粉层,填充于内腔内,遮光粉层包括带电遮光粒子,带电遮光粒子吸附于通电状态下的第一导电层上。在第一导电层的断电状态下,遮光粉层可以在透明盒体内部形成一体化的遮光层将显示模组的可视区域和非可视区域全部遮挡,在第一导电层的通电状态下,遮光粉层中的带电遮光粒子吸附在第一导电层上,可以使显示模组的可视区域显露出来,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一体化黑面板无法完全消除显示屏的可视区域与非可视区域的颜色差异的技术问题,提升了触摸显示装置的一体化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触摸显示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一体化遮光面板及触摸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一体黑面板大多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实现一体黑的效果:一、在玻璃基板的与显示屏的可视区域对应的区域镀制一层接近显示屏的非可视区域颜色的膜层,二、在整个玻璃基板的表面覆盖一层遮光膜,来减轻可视区域与非可视区域的颜色差异,使得两个区域的光学感官效果在息屏的状态下尽量接近。但是,两种方法都无法完全消除两个区域的颜色差异,且降低了显示屏发出光线的透过率,影响了触摸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降低了用户的观看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遮光面板及触摸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解决一体化黑面板无法完全消除显示屏的可视区域与非可视区域的颜色差异及降低显示屏光线透过率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体化遮光面板,包括:
透明盒体,所述透明盒体的内部形成有内腔;
第一导电层,覆盖于所述透明盒体的内壁上;以及
遮光粉层,填充于所述内腔内,所述遮光粉层包括带电遮光粒子,所有带电遮光粒子均带有同种电荷,例如正电荷或者负电荷,通常基于同电相斥的原理,所述带电遮光粒子会相斥大体均匀分布于所述内腔,形成遮光导电层。所述带电遮光粒子所带电荷与通电状态下的所述第一导电层所带电荷不同,基于异电相吸的原理所述带电遮光粒子吸附于通电状态下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层覆盖的区域与触控模组和/或显示模组的非可视区域对应。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层为网格电极,所述网格电极的电极丝的直径为0.1微米~20微米。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层为透明导电膜。
可选地,所述一体化遮光面板还包括:
第二导电层,覆盖于所述透明盒体的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导电层的通、断电状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通、断电状态相异;所述带电遮光粒子吸附于通电状态下的所述第二导电层上。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电层为透明导电膜或网格电极。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电层为透明导电膜,且第二导电层的投影覆盖整个透明盒体投影所在区域,即使带电遮光粒子不能完全均匀形成遮光粉层,所述第二导电层通电时,也会将所述带电遮光粒子均匀吸附于第二导电层上,形成一体化遮光效果。
可选地,所述遮光粉层为带电油墨颗粒或带电树脂颗粒构成。
可选地,所述透明盒体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框胶,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对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框胶围合形成所述内腔,所述第一导电层覆盖于所述第一基板的内壁或所述第二基板的内壁上。
可选地,所述透明盒体包括盒本体和盒盖,所述盒本体与所述盒盖围合形成所述内腔,所述第一导电层覆盖于所述盒盖的内壁或者所述盒本体的远离所述盒盖的内壁上。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触摸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一体化遮光面板、显示模组和/或触摸模组,所述一体化遮光面板覆盖于所述显示模组和/或所述触摸模组的表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30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形成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建筑垃圾处置用资源再利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