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计算机外部设备串口重定向到网络远端的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31877.8 | 申请日: | 2019-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7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隆;宿燕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40 | 分类号: | G06F13/40;G06F13/42;H04L29/06;H04L29/08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张亮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计算机 外部设备 串口 定向 网络 远端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外部设备串口重定向到网络远端的系统,包括主机系统和远端PC;所述的主机系统与远端PC通过网络通信连接;所述的主机系统包括外部设备和BMC,所述的外部设备的串口与BMC串口连接;所述的BMC内部设有串口重定向服务模块,所述的串口重定向服务模块BMC串口连接,用于实现两个方向数据流传输;所述的远端PC设置有串口重定向客户端,远端PC通过串口重定向客户端与串口重定向服务模块通信,用于远端PC的串口重定向客户端读取外部设备的串口数据或将用户在远端PC通过串口重定向客户端输入的数据传递给外部设备的串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串口重定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算机外部设备串口重定向到网络远端的系统。
背景技术
在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等复杂计算机系统中,会配置较多外部设备,例如网卡、RAID卡、GPU、FPGA、交换芯片等设备,通常此类外部设备自身带有嵌入式控制器控制器,而技术人员会为这些控制器配备串口作为调试、配置的物理接口。这些物理串口通常只能通过物理连线接到PC上进行串口读写操作,这种传统方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其一用户需要实际靠近物理外部设备才能实现对串口的访问;其二物理设备在机箱内部,机器运行时基本无法实时将串口连线接入到外部设备上。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方法物理串口通常只能通过物理连线接到PC上进行串口读写操作存在的弊端,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外部设备串口重定向到网络远端的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计算机外部设备串口重定向到网络远端的系统,包括主机系统和远端PC;所述的主机系统与远端PC通过网络通信连接;
所述的主机系统包括外部设备和BMC,所述的外部设备的串口与BMC串口连接;
所述的BMC内部设有串口重定向服务模块,所述的串口重定向服务模块BMC串口连接,用于实现两个方向数据流传输;所述的远端PC设置有串口重定向客户端;
远端PC通过串口重定向客户端与串口重定向服务模块通信,用于远端PC的串口重定向客户端读取外部设备的串口数据或将用户在远端PC通过串口重定向客户端输入的数据传递给外部设备的串口。
优选地,所述的BMC内还设置有BMC串口控制器;所述的串口重定向服务模块通过BMC串口控制器与BMC串口连接;通过BMC串口控制器控制访问BMC串口。
优选地,所述的串口重定向服务模块,用于读取外部设备串口数据并将读取的串口数据通过网络传递给远端PC;
串口重定向服务模块,用户在串口重定向客户端写入数据时,串口重定向客户端将数据通过网络传递给串口重定向服务模块,串口重定向服务模块接收到数据后将数据传递给串口,外部设备通过串口接收到远端输入的数据。
优选地,所述的串口重定向客户端通过IPMI标准的SOL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优选地,所述的串口重定向客户端通过Socket通信实现数据的传递。
优选地,所述的外部设备数量为多个,在BMC内设置有与外部设备数量相同BMC串口控制器,每个外部设备与BMC一个串口通信连接;所述的串口重定向服务模块通过BMC串口控制器与BMC串口连接;通过BMC串口控制器控制访问BMC串口实现对每个外部设备的访问。在多串口同时重定向的时候,要启动多个网络Port,每个外部设备连接一个BMC串口控制器,实现多个外部设备同时重定向到远端的功能。
优选地,所述的BMC连接多个外部设备的串口,多个外部设备的串口通过IOExpander与BMC串口控制器连接,实现同一时间只能一个外部设备重定向到远端PC。多个外部设备同时连接BMC多个串口;多个外部设备的串口通过IO Expander做转接,实现同一时间只能一个设备重定向到远端,但可以扩展更多的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18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