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线收线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30903.5 | 申请日: | 2019-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01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应雄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东承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59/10 | 分类号: | B65H59/10;B65H6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5000 江西省鹰潭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线 收线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线收线装置,由铜线装置本体和缓冲装置组成,铜线装置本体包括电机、启动按钮、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转轴、卷筒、弹簧柱、报警器,缓冲装置包括第一缓冲轮、第二缓冲轮、固定基板和弹簧,本发明具有缓冲铜线两端的拉力,均匀并准确的收集铜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线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铜线收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铜线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产出的铜线进行收卷,方便对铜线运输和管理,现有的铜线收线装置在收线的过程中,卷筒转数与拉丝机出丝速度不同步,容易造成断丝,铜线杂乱的缠绕在收线装置上,占用了面积,工人使用麻烦,降低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线收线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铜线收线装置,由铜线装置本体和缓冲装置组成,所述铜线装置本体包括电机,所述电机顶部设有启动按钮,且一侧设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侧与转轴连接,所述转轴上套设有卷筒,且转轴的一侧连接第二固定杆,所述铜线装置本体的底端设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顶部设有弹簧柱,所述弹簧柱顶部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两侧顶部分别与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相连接,所述固定板底部设有报警器,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第一缓冲轮、第二缓冲轮和弹簧,所述第一缓冲轮设于第二缓冲轮的上方,所述第一缓冲轮的上方和第二缓冲轮的下方都设有固定基板,所述第一缓冲轮和第二缓冲轮通过弹簧与固定基板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和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连接通过轴承活动连接。
本发明有益效果:1缓冲铜线两端拉力2均匀的缠绕铜线,避免杂乱,方便工人使用3使卷筒缠绕适当的铜线,防止过量缠绕铜线,做无用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1铜线装置本体、2缓冲装置、3电机、4启动按钮、5第一固定杆、6第二固定杆、7转轴、8卷筒、9固定板、10弹簧柱、11底板、12报警器、13万向轮、14第一缓冲轮、15第二缓冲轮、16固定基板、17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 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该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如图1所示,一种铜线收线装置,由铜线装置本体1和缓冲装置2组成,所述铜线装置本体2包括电机3,所述电机3顶部设有启动按钮4,且一侧设有第一固定杆5,所述第一固定杆5的一侧与转轴7连接,所述转轴7上套设有卷筒8,且转轴7的一侧连接第二固定杆6,所述铜线装置本体1的底端设有万向轮13,所述万向轮13顶部设有弹簧柱10,所述弹簧柱10顶部设有固定板9,所述固定板9的两侧顶部分别与第一固定杆5和第二固定杆6相连接,所述固定板9底部设有报警器12,所述缓冲装置2包括第一缓冲轮14、第二缓冲轮15和弹簧17,所述第一缓冲轮14设于第二缓冲轮15的上方,所述第一缓冲轮14的上方和第二缓冲轮15的下方都设有固定基板16,所述第一缓冲轮14和第二缓冲轮15通过弹簧17与固定基板16相连。
本发明使用方法:按启动按钮4开始,转轴7开始转动,带动着卷筒8开始转动,铜线通过缓冲装置2开始在卷筒8上缠绕,两边拉力不一致时,铜线在缓冲装置2内可通过弹簧17使第一缓冲轮14和第二缓冲轮15上下往复运动,进而缓冲两端的拉力,随着卷筒8的转动,铜丝缠绕逐渐增加,弹簧柱10慢慢往下压缩,报警器12慢慢接近底板11,当报警器12响起,说明铜丝缠绕达到最适值,按启动按钮4,关闭电机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东承铜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西东承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09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狭缝式送粉头
- 下一篇:数控机床主轴改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