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点火位置自适应的排气后处理器疲劳测试燃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24136.7 | 申请日: | 2019-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1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赵洋;许杨杨;杨凌锋;郑泽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环邦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1/42 | 分类号: | F23D11/42;F23D11/38;G01M15/02;G01M1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俊范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点火 位置 自适应 排气 处理器 疲劳 测试 燃烧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点火位置自适应的排气后处理器疲劳测试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室、自适应点火装置、喷油器、PMW控制器和系统控制器,自适应点火装置包括点火器、空燃比传感器和二维驱动机构,燃烧室上位于喷油器的一侧设置点火器连接孔,点火器连接孔内水平设置管状壳体,管状壳体的外壁与点火器连接孔为弹性密封连接,点火器穿入管状壳体并伸入燃烧室,点火器的前部固定连接空燃比传感器,二维驱动机构驱动点火器在水平方向摆动或沿管状壳体的轴线方向位移,系统控制器接收空燃比传感器的信号并控制二维驱动机构动作。本发明解决了点火不良甚至不能着火等问题,提高了测试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气后处理器疲劳测试燃烧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点火位置自适应的排气后处理器疲劳测试燃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排放法规日益严格,促使汽/柴油机颗粒捕集器(GPF/DPF)、氧化催化转化器(DOC/POC)、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CR)等后处理组件装车数量逐渐增加,同时相关后处理组件生产商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针对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后处理组件热疲劳、热冲击和热振动可靠性测试,通常需要采用专用燃烧系统来实现后处理组件中空气流量和温度的长时间灵活变化。常用燃烧系统主要有电加热、燃气加热和燃油加热三种形式,电加热燃烧系统由于温度流量变化较慢;燃气加热由于使用安全问题等不能满足目前厂家需求;燃油加热型燃烧系统工作时将燃油喷入燃烧室,采用点火器放电点燃燃油喷雾,实现燃烧。燃油加热燃烧系统具有热流温度高、流量大、控制灵活等优点,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5090952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排气系统疲劳测试用高精度燃烧器,采用发动机喷油器代替传统喷油嘴,提高测试精度,但这种方案未说明采用的燃油为汽油还是柴油。若采用汽油,汽油易挥发、易自燃,危险性较高,不利于实际应用。若采用的燃料为柴油,由于柴油的十六烷值较高,不易被点燃,上述方案无法实现燃油顺利着火。
此外,在进行热疲劳、热冲击和热振动可靠性测试时,需要进行不同温度循环,这主要通过改变空气流量、供油和喷油压力来实现。燃烧系统的点火器位置在工作过程中不可调,只有当关机检修时才能通过增加或减少垫片数量来调整点火器高度,且无法调整点火器角度,因此在进行不同温度循环测试时,易出现点火不良甚至不能着火等问题,严重影响测试效率和准确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点火位置自适应的排气后处理器疲劳测试燃烧系统,解决温度循环测试时点火不良甚至不能着火的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点火位置自适应的排气后处理器疲劳测试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室、自适应点火装置、喷油器、PMW控制器和系统控制器,所述自适应点火装置包括点火器、空燃比传感器和二维驱动机构,所述燃烧室上位于所述喷油器的一侧设置点火器连接孔,所述点火器连接孔内水平设置管状壳体,所述管状壳体的外壁与所述点火器连接孔为弹性密封连接,所述点火器穿入所述管状壳体并伸入所述燃烧室,所述点火器的前部固定连接所述空燃比传感器,所述空燃比传感器位于所述燃烧室内,所述二维驱动机构与所述点火器的尾端连接并驱动所述点火器在水平方向摆动或沿所述管状壳体的轴线方向位移,所述系统控制器与所述空燃比传感器、所述二维驱动机构电连接,所述系统控制器接收所述空燃比传感器的信号并控制所述二维驱动机构动作。
进一步地,所述二维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位移驱动组件和第二位移驱动组件,所述第二位移驱动组件的固定部与所述第一位移驱动组件的活动部连接,所述第二位移驱动组件的活动部通过万向球与所述点火器的尾端连接,所述第一位移驱动组件的活动部移动方向呈水平方向并垂直于所述管状壳体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二位移驱动组件的活动部移动方向呈水平方向并垂直于所述第一位移驱动组件的活动部移动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环邦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环邦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241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