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锅炉对空排汽综合回收装置灯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19267.6 | 申请日: | 2019-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7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彬;王晓鹏;成溢;赵露;祁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志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7/22 | 分类号: | F22B37/22;F22B37/50;F22B37/44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牛达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55 | 代理人: | 丁剑 |
地址: | 200030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锅炉 空排汽 综合 回收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锅炉对空排汽综合回收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安全阀、压力测试器、温度测试器、进汽管道、进水管道、以及回汽管道,所述本体内部设有混合装置,所述进汽管道与所述混合装置连接,所述回汽管道上设有回收蒸汽控制阀和送汽止回阀,所述进汽管道上设有进汽止回阀,所述进水管道上设有补水调节阀,本发明提出一种锅炉对空排汽综合回收装置,不仅能够将启停锅炉的蒸汽进行安全高效无污染地全效回收,而且还能间接回收废汽的位能与凝结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蒸汽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锅炉对空排汽综合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电站锅炉在冷态启动过程中,需逐步提高炉膛温度、增加燃烧强度以及对锅筒中的除盐水进行升温与升压至可并列的品质要求,特别是确保升温与升压过程中锅炉本体的膨胀速率及方向需遵循锅规规定的操作流程,为此冷态锅炉从点火到新蒸汽并列进蒸汽母管(或滑参数启动汽轮机)前是一个较长的缓慢过程,这期间则需要逐步地增加锅炉蒸发量以达到主蒸汽逐步升温、升压的目的,同时为保护锅炉过热器不至于被超温损坏,也需有蒸汽流经并不断加以冷却,在蒸汽温度与压力缓慢升至目标数值并达到并列要求时,一般小型电厂锅炉需时2-3小时,锅炉最小蒸发量维持在5-8吨/小时,大型锅炉则需要4-5小时,最小蒸发量维持在8-25吨/小时,除极少部分用来暖管或疏水以外,都会将这部分蒸汽作为废气直接对大气进行排放,基本没有回收加以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噪音污染和热能的浪费,然而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问题,锅炉设计与生产单位为简化系统及考虑锅炉启动的便利性一般都不加以利用。
且电站锅炉在压火或停炉过程中,也涉及到降温排汽的流程,一般在泄压的操作流程中也会进行蒸汽对空排放不加以利用,依据炉型的不同(轻型炉墙与重型炉墙),一般一次停炉冷却过程也有10-50吨左右的余热废汽进行无利用排放,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同样的热能浪费。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锅炉对空排汽综合回收装置,不仅能够将启停锅炉的蒸汽进行安全高效无污染地全效回收,而且还能间接回收废汽的位能与凝结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锅炉对空排汽综合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安全阀、压力测试器、温度测试器、进汽管道、进水管道、以及回汽管道,所述本体内部设有混合装置,所述进汽管道与所述混合装置连接,所述回汽管道上设有回收蒸汽控制阀和送汽止回阀,所述进汽管道上设有进汽止回阀,所述进水管道上设有补水调节阀。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的侧壁上设有观测口。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的侧壁上还设有检修口。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本体的下段设有排污控制阀。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锅炉对空排汽综合回收装置,不仅能够将启停锅炉的蒸汽进行安全高效无污染地全效回收,而且还能间接回收废汽的位能与凝结水,同时本系统装置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投资小且回收效益高,是一种安全经济运行管理的热能回收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设备获得其他的用途。
图1为本发明的;
附图标记:1、安全阀;2、压力测试器;3、温度测试器;4、回收蒸汽控制阀;5、送汽止回阀;6、观测口;7、进汽止回阀;8、混合装置;9、检修口;10、补水调节阀;11、排污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志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志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192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